第1387章 一以貫之(第4/6頁)

林延潮想了想道:“林某豈敢做此比喻。其實說來說去,朝廷的當務之急還是缺錢,可是朝廷越缺錢,越是不能竭澤而漁啊。”

張位道:“本輔知宗海有高論,還請賜教。”

林延潮看了張位一眼心道,怎麽還要再告訴你,然後上密揭給皇上說是自己的意思嗎?

但是張位政見與自己相合,而內閣大學士職責所在本來就是協助首輔為朝廷制定決策。

說到底任何錯與對,都很難說一個全對或全錯。

林延潮想了想道:“財政匱乏,自古以來不過開源節流二道。”

“但如何開源,如何節流,朝廷任何大臣都可以說出一個道道來,但遇事就事,而不切於根本,都算不上射雕手。”

“好比國庫缺錢,天子要以六銀四錢來鑄幣,確實可以增加國入,但就其手段而言,與在民間遍設礦監稅使沒什麽不同,都是將民間錢財收為國用。缺錢就去找錢,遇事就事,不切於根本,說到底就是蠻幹,當然再如何蠻幹也比無所事事好多了。”

張位點點頭道:“宗海之見在於通商惠工就可開源節流吧,當年你我同在翰院時,我就多次聽過此大論,宗海要以此定天下之經緯。”

林延潮道:“通商惠工只是辦法,稱不上經緯,可是說到切乎根本倒是可以,不過說到底稱不上上上之法。”

“那何為上上之法?”

林延潮道:“在於一以貫之。”

“為何要一以貫之,因為治國如同射箭一般,不能那邊的靶子射一箭,這邊靶子射一箭,必須將所有的箭射在一個靶子上方有建樹。何況治國之難,積重難返至此,朝廷稍有變革都會有重重阻力,你我雖身為宰輔,看似身居高位,但能窮畢生之力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

張位深以為然道:“是啊,有時候翻天覆地之事功,很多都是白費氣力。所以你當年為張文忠公恢復名位,再提出宮中府中具為一體,就是為了君臣共治。”

“然後士農工商四民平齊,淮南行綱運法,在朝鮮與倭人互市,再至如今鑄幣流通商貿,你之所為皆在通商惠工這四字,此可謂一以貫之。本輔領教了。”

張位說到這裏,看林延潮還有言猶未盡之意,不由問道:“難道還有在一以貫之之上的辦法?”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有之。”

張位正色道:“那要請教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當年張文忠曾言王半山變法之事,說了一句。”

“抵天下之事,久則不能無弊,固宜變通,然須合乎人情,宜於土俗,從容改圖,而後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國勢頗不振矣,安石所謂變風俗、立法度、未為不是,但其不達事理,不識時宜,直任已見而專務更張,逐使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而君子為之一空。有才而無識,可勝惜哉。”

“有才而無識?”張位道,“張文忠此言似對王半山太過貶抑了。”

林延潮聞言微微一笑,張位這評價不出自己的意料。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平心而論,王半山之私德清操在張文忠公之上。”

“而且王半山還有一點是張文忠公不如。當年王半山未出山時,就先定治國之經義,廣布天下,與董江都一樣以經義定國策。望古往今來,沒幾個讀書人能做到這一點,又如朱文公,王陽明卻無宰執天下之機遇。”

“這治國之道在於長策,在於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有此一以貫之的方法,卻沒有十年二十年如何能見效?甚至這不是誰成為皇上,誰成為首輔一代人就可以辦成的事,此在於天下士心民心所向,張文忠公人亡政息,前車可鑒,故而以經義定國策,才是根本!”

說到這裏,林延潮微微一笑道:“一時胡言亂語,還請次輔不要見笑。”

張位看向林延潮,神色變化了幾次。

他知道林延潮是一個素來低調的人,但現在他並非是口不擇言,而是將自己底牌示出。

林延潮道:“所以設立銀幣其旨在於免去火耗,方便市易流通,為了方便百姓,最後通商惠工。但六銀四銅卻成朝廷斂財之物,如此哪個商人百姓肯用手中之銀兩兌成銀幣使用?最後又如何流通呢?”

“所以次輔問我六銀四銅可與不可?若我為次輔,則答不可。但次輔詢我之意,則我答六銀四銅不可,但七銀三銅可與皇上爭一爭。”

張位伸手一止道:“宗海不必再說了,本輔心底已有主張。”

林延潮點了點頭,站起身來一揖然後離去。

而張位坐在圈椅上默然許久,半晌方道了一句:“千江水有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此宗海之境也,吾實難望項背。難怪當年張文忠公以安邦治國之任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