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心腹(第4/6頁)

張位尋思片刻,然後問道:“莫非宗海打算用東洋販來的金銀鑄幣?”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有此意。前幾年從倭國販來不少銀幣,其國人稱為銀判,做工甚為精巧,我打算效仿用以流通,促商貿往來之用。”

張位道:“需如此大費周章?”

林延潮道:“據倭國消息,平秀吉一統倭島六十六國,占據了不少金銀礦山,並廢除其國海賊,其用心不言而喻。”

“而本朝除了雲南以外,皆不產白銀。嘉靖年間倭國白銀從海上流入本朝,以至於沿海不少海商逐利破壞海禁。而今反過來,若是朝廷將倭國之白銀輸入本朝渠道把握,如此不是將金銀之物皆流入朝廷了嗎?”

豐臣秀吉奪取日本政權,先掌握全國大的礦山,然後下達海賊禁止令,之後發動征朝戰爭,其用意很顯然有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金銀與明朝貿易。

掌握了與明朝堪合貿易之權,即取得堪比於其天皇的法定地位。

林延潮也有如此打算,通過明倭正常貿易,杜絕本國海商與倭國走私貿易,將原本民間流入的金銀統統掌握朝廷手中。

有此這官方貿易下源源不斷流入金銀,從而將鑄幣權掌握在朝廷手中,使中國從稱量貨幣逐漸轉換至銀本位制。

張位想了半天,顯然是一頭霧水,於是道:“宗海,你是否說得再明白一些?”

林延潮笑了笑道:“次輔,本朝之初的鈔錢,乃太祖用紙幣取代金銀所制,當時並不許民間使用金銀,此為銀禁,但為何最後卻敗壞呢?其因在於朝廷濫發鈔錢,以至於民間鈔錢泛濫,故而就不值錢了。”

“原先朝廷規定每十貫鈔錢折銀七分,如今一千貫不過折銀六錢。鈔錢之濫發可見一斑,以後百姓哪個再敢用鈔錢。”

“故而要革除此弊,就必須以鈔錢錨定金銀,朝廷有一兩白銀就發行一兩的錢鈔,允許任何商家百姓持錢鈔至朝廷兌換白銀。”

“那為何宗海又說要鑄銀幣?”

還不是明朝皇帝亂搞,之前濫發錢鈔,導致國家信用破產。現在哪個百姓肯信朝廷發行的紙幣。

林延潮道:“錢鈔之法,一時難以通行,先鑄銀幣,等百姓認可後,再輔以紙銀,最後逐步廢除金銀流通,如此經濟之權皆在朝廷之手。”

張位聞言不由嘆服道:“宗海果真有經濟之才,可惜若能一步到位就好了。”

林延潮道:“先行銀幣已有莫大好處,首先免去了切割稱量之煩,朝廷不必再將民間收上的銀子再經回爐重造,州縣也可免去火耗之費。”

“其次百姓也不必出門再拿戥稱稱重金銀,再以夾剪切割,方便了金銀之流通。”

“還有……”

張位點點頭道:“宗海所言極是。”

轉瞬張位目光一閃,略有所思。

林延潮沒有多心,他現在與張位正打得火熱,上一次奏請皇長子冠禮之事雖說沒成,但張位還是在廷議上支持馮琦出任禮部右侍郎,蕭良有出任總督義學禮部右侍郎,葉向高為國子監祭酒。

他這一次道出此計劃,也是要張位在朝鮮用兵之事上大力支持自己。

哪知當日林延潮走後,張位動用文淵閣閣印,現在趙志臯不在閣內,所以閣印張位一人保管。

張位起草了一份密揭上呈給天子。

密揭裏盡載,如何用朝鮮制衡倭國,再通過倭國貿易得來金銀掌握鑄幣權,鑄造銀幣進而錨定發行紙幣。

總之將林延潮這一套辦法變成了自己的主意。

密揭乃內閣大學士與天子間‘悄悄話’,別說百官,就算是天子極親近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也不得過目。瀏覽者只限於天子與閣臣二人。

這也是閣臣制約司禮監掌印太監一等手段。也是防備如東漢十常侍那樣隔絕內外的權監出現。

所以別說是林延潮不知密揭內容,連張誠也是不知道。

當日。

天子於毓德宮裏看到張位奉上的此疏後,不由龍顏大悅,拍腿贊道:“好個張位,平日不顯山不露水的,朕竟是看走了眼,此人真是比趙志臯更勝十倍,早知如此,朕也未必非用林延潮不可。”

“此論真是妙絕妙絕!”

天子想起自己每年望雲南貢銀如望秋水的感覺,大明疆域如此之大可就雲南產出銀礦。

要知道雲南貢銀最多的時候,一年也不過十萬。但市面上流通上億白銀又是從哪裏來的。

一旁的張誠,田義,陳矩都不知張位獻上什麽高策,令天子龍顏大悅至此。

不過許久也沒看見天子如此高興了。

他們都知道眼下趙志臯告病在家屢疏求退,天子一直不許趙志臯致仕的原因,就是認為張位尚不足以出任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