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章 祖制(第2/6頁)

於慎行聽到林延潮的解釋後嘆服道:“我終於明白為何閣老當初所言,治國貴在長策,貴在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這治國之道就必須循序漸進,一而貫之,於某不才,唯有全力去辦!”

林延潮放緩腳步道:“還有鄉試正副考官人選一定要慎之又慎,若所選考官不合適,不僅誤了國家的掄才大典,更不知誤了天下多少俊才。”

於慎行聞言從袖中抽出一個條子道:“此事我與余掌院商議過了,對於考官人選預擬了一個名單,特來請閣老過目。”

林延潮看了名單上列著的翁正春,史繼偕,周如砥等名字,點點頭道:“果真都是德才俱佳,通變開明之士。”

林延潮將條子還給於慎行又道:“此外還有兩京十三省的卷子,禮部勘磨必須要嚴,無論正卷備卷草卷都不可少,若有通篇不知所雲之詞,又能及第者,發現一例查辦一例,放出話給這些考官,就說若查出有鬻卷之事,本閣部必予以重究。”

“最後推舉上來的兩京十三省正副考官必須再經過內閣考試堪合,若不合意者一律罷落。”

原先鄉試考官是由禮部,翰林院復核,不過走一個過場,但現在林延潮將權力拿到了內閣中。當然此舉侵犯了權力邊界,容易引起禮部不快。

但見於慎行嘆道:“閣老所慮之深,於某實是感慨良多。不過我有一個不情之請,還請閣老答允。”

林延潮笑道:“可遠兄只管說就是。”

“等眾考官考完出京時,還請閣老賜見一面,親自耳提面令一番。”

聞於慎行之言,林延潮會心一笑:“這有什麽難處,樂意之至。”

於慎行也是笑了。

“還有一事,禮部右侍郎空缺,可遠兄心底有什麽人選?”

於慎行想了想道:“少詹事馮琦可,不知閣老意下何人?”

林延潮笑道:“那我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於慎行亦是撫須笑著。

這馮琦是於慎行的年家子,推舉他出任禮部右侍郎,當然是林延潮識賢用賢。

不僅馮琦,林延潮這一次回朝,也是力薦邀鐘羽正回京任太仆寺少卿,於玉立復官刑部郎中。

這二人當年都因林延潮焚詔之事牽連,鐘羽正擔心被王錫爵打壓主動辭去了吏科都給事中之職位,而於玉立則為林延潮不平上疏辭官回家。

現在林延潮入朝後又重新向吏部推舉了二人。

再說孫丕揚不容於張位辭官回鄉後,接替他出任吏部尚書是南京吏部尚書蔡國珍。

張位鑒於一直以來的閣部不和,一心要尋能夠支持自己的吏部尚書。蔡國珍為張位的同鄉,於是張位在對方出任吏部尚書的事上出了大力。

但哪知道蔡國珍出任吏部尚書後,卻沒有完全投靠張位,竭力讓吏部的人事權獨立於內閣中。

對於此朝中清流也不好說什麽,拿他與宋纁,陳有年,孫丕揚等幾位前任吏部尚書比較,風評中稱蔡國珍風力雖稍遜,但情操自持甚高。

無論怎麽說蔡國珍出任吏部尚書,終於使一向激化的閣部之爭稍稍緩和下來。內閣在張位的主持下權力得到集中。

而對於林延潮所請鐘羽正,於玉立二人,蔡國珍自不會駁林延潮的面子,但也沒有得到提拔,不過是原官復任而已。

可是在推舉馮琦出任禮部右侍郎之事上,僅僅是蔡國珍,於慎行支持不夠,三品以上官員任命需經九卿廷推。

林延潮在此事上要得到張位支持方可,此外總督義學侍郎自林延潮離京調至朝鮮前,就空缺至今。林延潮打算推舉蕭良有出任,至於空缺出的國子監祭酒林延潮則打算推舉葉向高。

推舉馮琦,蕭良有,葉向高他們中任何一個並不難,但一開口要推舉三個,此事上他與張位尚未有默契。

這日林延潮回府得知湯顯祖求見。

林延潮聞此微微一笑,湯顯祖現在是郭正域的幕僚,同時與張位關系極佳。

湯顯祖與張位如何結緣,要從張居正說起。

當年張居正為了給張懋修,張嗣修中進士造勢,故而請天下名士為他兩個兒子炒作聲譽。

如沈懋學,湯顯祖,蕭良有都在邀請之列。但湯顯祖委婉謝絕,結果沒有中進士,最後去南京國子監遊學。

而當時張位因為替反對張居正奪情而被廷杖的趙用賢,吳中行等求情而被貶至南京國子監任司業。

於是二人就在南京國子監相識,因為他們都得罪過張居正,且都是老鄉,又是師生關系,故而二人相識後交情極好。

另一個時空歷史上,二人交情一直保持了多年。湯顯祖的牡丹亭第一次排演就是在江西滕王閣,當時已經下野的張位與南昌官員一並觀看,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