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入閣(第4/6頁)

行禮之後,五位閣臣入座。

閣臣議事的公座就是普普通通的四面平方凳,林延潮手按朱紅色蟒衣及上仰至胸的革帶緩緩坐下。

林延潮排名第三,就坐在東首趙志臯下第二張公座上。

而張位坐在西首第一張椅上,面對林延潮的是沈一貫,而陳於陛則坐於林延潮同側下首。

然後余繼登,曾朝節率宮坊翰林從西階上,先後至堂中先揖聖人,次揖閣臣,再從東階離去。

雖說是走流程,但坐在公座上的林延潮卻是熟悉無比,當初坐在這張公座上的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家屏,王錫爵等等,林延潮曾作為階下翰林中的一員,來此一一參賀過。

當時自己的眼中不免流露出敬仰憧憬渴望羨慕,而今他則從階下翰林的眼中看到當初的自己。

他卻坐到了公座上,接受眾人的參拜,躋身為張申王等內閣大學士之列。

此中滋味並無如何奇特,卻又有一些波動。

心中一時來不及回首,恍惚間甚至不知何時自己已身在此處,腦海中一片空白。

林延潮微微伸了下有些發酸腰,側身雙手按在膝上。一道光亮晃目,他的目光浮過眾官員的官帽,不知何時天色已是明亮至此,一輪紅日正為宮檐白雲輪流托起,徐徐上升,此景壯哉!

寒夜終會過去,旭日必將東升,林延潮尋著光亮眯著眼睛,停留在此時此景。

眾翰林作揖離去後,林延潮與幾位閣臣暫時先回到各自值房坐一會。

明成祖朱棣建紫禁城時,建文淵閣作藏書之用。

時文淵閣左右又分東西二閣,東閣西閣又分上下二閣,地方極大。

據記載文淵東閣,藏前朝秘監,東觀石渠,下閣九間藏《大典》,上閣牙簽縹帙,百二層廚。

也就是說藏《永樂大典》的東閣之下閣有九間之大。

最盛時文淵閣藏書有十萬卷之多,但因管理不善藏書大量丟失,如今已是十不存一。

聽聞都是有借無還,甚至監守自盜,如大名鼎鼎的楊廷和,楊慎父子就經常從中‘借書’。甚至有一次楊慎還被當堂抓住。

如今文淵閣早不作藏書之用,改建為閣臣辦事地方,如今的規模是嘉靖十六年時修訂,一共五間,居中一間是聖人像及議事之處,其余四間各自間隔為閣臣值房。

林延潮入自己值房稍坐了會,吃了盞茶,與自己一起新任的機要中書王衡向自己行禮。

林延潮點了點頭,就聽外頭雲板響起。

林延潮與幾位閣臣從值房走到公座坐下,檐下站著是左右二房的誥敕官員,中書舍人,閣吏,書辦,隨員。

他們一一至堂上面參,然後主事拿著卯簿,給林延潮等幾位閣臣畫押,其余官吏則是一一在堂下畫押。

然後閣吏奉上各衙門投文以及文書房那轉過來的奏章給幾位閣臣瀏覽。

入文淵閣者都可以看到閣門顯眼處懸掛著嘉靖皇帝的聖諭‘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

林延潮於堂上仔細看各衙門機密公文,公文必須用拜帖手本,朱印列銜,僉名,孔目銜名。

至於公文格式一律用‘呈’字,六部也不例外,就算是吏部也只能用‘咨呈’二字,不能用‘咨’字。

幾位閣臣看了一會公文,然後趙志臯將公文放在一旁,林延潮等人也是立即停下手裏的事,同望向他。

趙志臯笑了笑道:“閣臣職掌在於預機務,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規誨,獻告謨猷,點簡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平庶政。”

“本輔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平日票擬奏章,閣務多是由明成替本輔處置。這一次宗海入了閣,總算多了個幫手。在參預國事上,你要多多有所主張,使朝廷早日走到正軌來!”

趙志臯此言後,林延潮道:“仆剛剛入閣,首要在於熟悉掌故,於處置國事上,驟然臨之多有不妥,還需先向各位同寅請教。”

“哦?”

林延潮此言有些出乎趙志臯的意料之外。

張位首先道:“不可,不可,宗海你這一次入閣是要治國安邦的,眼下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朝廷方方面面之事都要有個統籌,此事舍你其誰?”

林延潮道:“張閣老此言實不敢當,方才並非推脫此詞,仆想先實實在在朝廷辦一些事。”

張位當下立即問道:“哦,哪些實事呢?”

“仆想先從民間義學,擇賢舉才,暢通言路上抓起,統籌禮部,通政司這兩個衙門之事!”

幾位閣臣們不約而同地陷入了沉默。

“可是有什麽難處嗎?”

趙志臯撫須呵呵地笑道:“不是難處,而是沒有想到,宗海你這一次出山可是負天下之望……但眼下只是統籌禮部,通政司之事,此二者責大任大,可是呢?擔的爭議又是太多,於你而言實在有些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