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入閣(第2/6頁)

所以張位決定與孫丕揚‘攤牌’,張位上疏天子在廷推三品以上官員時,改變由吏部預擬堪任官的規矩,改由九卿各推舉一人。

堪任官員就是廷推時的預選名單。

吏部尚書所掌握此權力的意義,更在廷推的意義之上。選拔普通官員靠抽簽,現在連預擬名單的權力也沒有了,吏部尚書真的就如同擺設了。

天子最後如張位所準奏,於是孫丕揚憤而辭官。

那這事與林延潮又有何關聯?

因為林延潮這一次入閣是孫丕揚力主推薦的,若林延潮在閣是可以反對張位通過此事的。

但是張位卻來信讓林延潮暫不用插手。

林延潮對此也有考量。

首先他與張位關系不錯,當年是他向申時行推薦的張位入閣。同時在朝鮮之事上二人一個鼻孔出氣。

其次若他支持孫丕揚反對張位。一旦張位憤而辭官,那麽林延潮就被推到了前台。林延潮方入閣根基未穩,還需些日子招攬人才,張位一走,他勢必走向台前,入眾矢之的。

因此林延潮在此事上兩不偏幫,如此其實是賣給了張位的人情。

林延潮點了點頭,示意知道了,讓陳濟川繼續。

“東林書院的鄒山長給相爺寄來了一封信。信裏所言是鄒先生近來讀《運命論》有感……”

林延潮嚼了口飯,這《運命論》三國時李康所寫的雄文。篇首第一句言‘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文中有兩句話‘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都是耳熟能詳。文章大意還是勸得人臣‘明哲保身’的侍君之道。

鄒元標於信中引《運命論》的觀點勸了一番後,還引了一句話‘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大意是事功者無論事情作得如何,都有人滿意或不滿意。事敗不說,事成也會有利弊兩面,唯有修德之人方能沒有後患。

鄒元標來信自是善意提醒,只是這長篇大論的說教味道有些令林延潮不舒服。

信末還補了一句‘國勢垂危,天下士民望公入閣,如盼星火,但公有所主張當然是好,但天下早已積重難返,守而德治不失為進退之道,但盼公似安石而非安石’。

林延潮聽到這句,心知鄒元標對自己入閣變法抱著渺茫的希望,但又怕自己力不能及最後勉強為之,最後謝安學不成反如王安石般執意不顧。

林延潮聽到這裏道:“你替我寫一首詩給鄒山長,上闕是‘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下闕則寫‘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相爺,這不是王安石的詩嗎?”陳濟川問道。

林延潮笑道:“你學問倒是長進很快,正是如此。”

“另外次輔來信,問相爺準備選哪間值房,現在有東首朝南第一間,曾是申相的值房,還有西首朝南第二間,曾是張文忠公的。相爺定後即可安排打掃!”

林延潮想了想道:“就恩師原來那間吧!”

“次輔還問相爺選何人為機要中書,他好早日報備,還有首輔及沈閣老都來信詢問,相爺何時入閣?”

林延潮淡淡道:“入閣的事暫且不用回復,至於機要中書就提王辰玉吧。”

聽林延潮讓王錫爵之子王衡作為自己入閣後的機要中書,這令陳濟川有些訝異。

林延潮笑著道了一句:“放心,吾無事不可對人言。”

陳濟川聞言釋然,又道:“相爺,今日宮裏派人送來了閣臣所著的蟒袍革帶,同時著人問相爺疾好些了麽?”

面對幾位閣臣及天子的屢次催促,林延潮的眉頭微微一皺,他突然卻道了一句:“江陵的事如何了?”

“正要回稟老爺,經禮部陳奏,皇上已是派禮部堂官,郎中各一人,行人司行人數人至江陵,與湖廣巡撫,荊州知府,江陵知縣一道同祭文忠公,並於文忠公墳前與張府後人面前宣復官復謚之詔書!”

林延潮聞此動容,放下碗筷,望向屋外出了一會神。

天色已晚,林府已是掌燈,一盞盞燈籠燈由遠及近亮起。

此刻林延潮已站起身來,淡淡道:“告知閣裏宮裏,我於朝參日入閣!”

朝參日,四更天。

林府街前但見燈火通明,人馬鼻前呼出長長的白氣,座馬時而打著噴鼻。

不久隨著一聲呼喝,數十羽騎盡數上馬,舉著火把在前警戒照路。

清脆密集的馬蹄聲於街面上響起,隨著羽騎之後的一頂八人擡起的坐轎,左右又是幾十名隨從。

坐於轎中的林延潮正閉目養神。

如此八擡大轎自是寬敞,他面前還擺著案幾,讓他可以隨時在轎上邊行邊批改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