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托付(第4/6頁)

王錫爵撫須道:“老夫乘船路過此地,地方官來迎席上正好談起老弟。聽說聖旨到了時,但見老弟泛舟夜行,明月入懷,正乃乘舟行日月,賢相之兆!故而老夫起了興致到此看一看,宗海,這直鉤釣得上魚嗎?”

林延潮恭敬地道:“回稟王公,林某不是姜太公,可沒這本事。”

“哈!”王錫爵撫須笑了笑,“這‘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道理,世人皆知,但朝廷並非無人可用,你以為非你不可嗎?”

林延潮道:“林某明白。”

王錫爵點點頭道:“既是明白,你可又知道沈四明已是從浙江老家奉旨進京了,這馬上就到了京師。”

在咨命上雖說林延潮在先,沈一貫在後,但這是在二人同時入閣的前提下。要是沈一貫比林延潮提前一步入閣辦事,那麽林延潮就要排名在他之後了。

別看這一位之差,將來就是首輔次輔之別,許國熬了那麽多年,就是熬不到申時行退位,最後遺憾離去。

而王錫爵一退,趙志臯年事已高,張位資歷不夠,二人又是中旨入閣,在百官威望不足。誰都知道不出數年,將來首輔次輔必落在年富力強,經廷推入閣的林延潮,沈一貫二人身上。

所以沈一貫,林延潮入閣先後,可能就是以後的首輔,次輔之別。

林延潮聞言臉上神情一黯,然後作揖道:“多謝王公好意,但林某不能去!”

“哦?當今朝野上下,論聲望之隆,何人能在你之上。你若是擔心居沈四明與百官不服,這大可不必。”王錫爵言道。

林延潮道:“若是能服眾就能為宰相,姚崇又何必向唐玄宗上十事要說呢?”

“原來如此,”王錫爵點了點頭,“你是要為中興宰相,但又怕落得與張太嶽一般下場。”

“王公,都知道了?”林延潮吃驚問道。

王錫爵點了點頭道:“略有所知。”

林延潮嘆道:“沒錯,這也是林某此生都不如張太嶽的地方。”

林延潮此言令王錫爵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他目光頓了頓道:“這如與不如,沒有一時之論。宗海既有此心,何必急於一時,太過操切,直言激君?”

林延潮正色道:“當年張太嶽寫信於徐文貞公,古之匹夫尚有高論於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則?君父有過,大臣不敢言,宰相又不言,天下又有誰來為蒼生言之?”

“那你先為宰相再說……”

林延潮仰頭負手道:“林某豈可為無為無功之宰相?”

王錫爵聞言則神情一黯,自嘲笑道:“老夫就是無為無功的宰相。”

真是把聊天聊死了。

林延潮正暗自懊惱,卻見王錫爵笑道:“宗海,你要有為有功,若你為宰相,第一件事要先為什麽?”

林延潮笑道:“先無為而治,養政三年!”

“為何?”

林延潮對此早是胸有成竹,見王錫爵問之道:“天下之人皆以為林某入閣要大刀闊斧,此時變革,必激上下之疑,不如先養政三年。”

“然後呢?”微風吹動王錫爵的禪衣。

林延潮以手指畫江山道:“凡治國者必有成法,法久必敗。壞必更始,然後例生。但要變法,必先有治臣再求治法,我在這三年於朝中選拔清正廉潔,精明幹練之臣,修清明之政治於廟堂之上,再以科舉,報紙曉諭士人,啟迪民心,因其所明漸通之,絕不可強開其閉,等天下人皆問林某入閣後為何一事無成再行變之,移風易俗,中興變法非一日之功,先小後大,先易後難,先緩後急……”

“那麽宗海之相業又在哪裏……”

溪邊陳濟川,吳幼禮,但見王錫爵與林延潮二人一老一少立在溪邊的石上。林延潮臨溪侃侃而談,而王錫爵負手踱步,時而駐足撫須點頭。

溪水聲潺潺,遠處操著竹筏的漁叟遠遠朝此眺望……

說到這裏,林延潮肅然道:“……這曉諭士人,啟迪民心必在變法之先,這也正是林某回鄉後所為之事!可惜……”

“立一時之法,不如正萬世之心!”王錫爵點點頭,“走吧!”

林延潮沒料到王錫爵為何突然中止話題。

於是二人從溪邊離開,陳濟川,吳幼禮提著魚簍釣竿跟在二人身後。

穿過林子,即到了路邊。

王五,王衡,陳繼儒等與一輛馬車候在這裏。

王五三人見了林延潮一並作揖道:“見過大宗伯!”

林延潮徐徐點頭,他與王五,王衡關系倒也普通,當初自己焚詔時,王衡還在同裏同窗間譏諷過自己。

但現在隨著王錫爵謝政,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不過心結不是那麽快容易轉過來,當時王衡向林延潮見禮時只是微微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