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托付(第3/6頁)

而李廷機則被視為王錫爵,沈一貫的接班人,於是遭來了東林黨奏章攻勢。

其實當時李廷機是兩頭不靠,而且為官清廉,辦事也很有手段,但朝堂上非齊浙楚,即東林,如此大臣依然逃不開黨爭。

在眾言官彈劾下的李廷機,知道即使有皇帝支持在內閣也辦不好事,於是決定辭官。

哪知道天子不肯,你李廷機以為一走了之就行了?

李廷機上疏請辭達一百二十三疏,但天子就是不回復,而且東林黨仍在狂罵不止。最後李廷機在京師進退不得,不得不搬到廟裏去住,被人戲稱廟祝閣老。

林延潮也是此局,天子不允許你辭,你又不願意去任怎麽辦?

李廷機當時在廟裏住五年後看皇帝還是裝死不答應,最後也不打招呼自己跑回了晉江老家,當時就有言官說要把他抓回來殺頭,幸好天子最後放了它一馬。

但林延潮若是敢回福建老鄉,情況就不同了,天子正好有了口實,趁機重辦!

但林延潮入閣,就是話放出去了事沒辦成,也要顏面掃地。因此進退不得,李廷機是廟祝閣老,林延潮看來也要比他先一步達成‘驛丞閣老’的成就了。

當林延潮告之家人可能暫無法回鄉後,除了林器年紀尚小,懵懵懂懂不知情況外。林淺淺與林用都很是失望,在這個京師不是京師,家鄉不是家鄉的地方呆著是什麽意思。

林用對林延潮道:“爹爹,我讀論語裏,君子之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聖人與顏回有是夫。但眼下天子對爹爹是用也不用,舍也不舍,那我們又如何行與藏呢?”

用舍行藏說得是讀書人對於仕途一等態度,用我時則行,不用我時則藏。

林延潮見林用明白這個道理,欣然笑著道:“你能知道君子之道,用舍行藏的道理已是很難得了。但人生之境遇,豈能用舍二字來形容。”

林用點點頭道:“爹爹的意思是,有人居廟堂之上卻屍位素餐,如同在藏。有人居江湖之遠卻不在其位謀其政。”

林延潮微微笑了笑道:“是啊,這些人都是不懂得用舍行藏的道理,算不上讀書人。”

因此天子不理會林延潮的請辭奏疏,林延潮也在這運河旁的驛站住下。

因林延潮的奏疏被張誠等扣下,士林讀書人不知林延潮為張居正之故,一時朝野上下不知林延潮為何不願任宰輔,一時之間天下間流傳著退縮畏難種種說法。

運河邊有二三小鎮。

雖沒有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但因依托了運河這樣商路往來的要道,倒也有幾分繁華。

驛站內衣食供給不缺,當地官員對林延潮自是不敢怠慢的。

林延潮既任‘驛丞’,但也不能常往驛站。這據驛站不到兩裏的小鎮,縣城距此有些遠,離運河也裏許路,往來之人沒有那麽復雜,林延潮每日都往此小鎮一遊。

這小鎮裏沒有官吏,商人也很少,托著運河的福,也不窮困。甚至有一間書肆,雖能買的書不多,但林延潮每次去都有吩咐。書肆老板每次跑縣城時,都記著給林延潮收羅出幾本書來。

除了書肆,林延潮也常去驛站旁的溪邊垂釣。

倒不是說他心境真能做到用舍行藏,這等隨遇而安的態度,這等困頓的情緒是任何人避也避不過的,但正好拿來磨心磨志。

林延潮也一時決定學起垂釣打發自己的負面情緒。

小鎮外正有一條小溪,每日晨起林延潮就拿著魚簍去溪邊垂釣。

夏去秋來,秋水漲起,小溪飄來的黃葉漸漸也多了起來,自林延潮上疏後,已去兩月。

這日秋日正好,林延潮釣了一陣疲倦之意上湧,於是拿了鬥笠遮面,以臂作枕合衣躺著溪石上小寐。

曬著秋陽,溪邊微風吹拂衣衫,林延潮屈腿翻個身。

也不知過了多久,林延潮但聽耳旁有腳步聲傳來。

林延潮初時也沒在意,不過腳步卻在自己身旁停下。林延潮側頭借著竹笠遮擋一瞥,但見身旁是一雙僧鞋。陳濟川,吳幼禮就在身旁,他們不出言阻攔,那就是……

林延潮當即起身。

“宗海,用直鉤否?”

聽了這一句話,林延潮微微被戳中心思,老臉也不由一紅,卻見王錫爵穿著禪衣,在旁面露微笑著言道。

“元輔……”

王錫爵擺了擺手道:“老夫已告病退歸林下……”

雖是意料之中,但林延潮聽此還是默默一嘆。王錫爵終於還是致仕了,現在朝中主持大局的就是趙志臯了。

不過王錫爵說他告病退歸……之前在朝堂上看得確實臉色比較蒼白,路都走不了幾步的樣子,但這一退歸立馬臉色就紅潤起來,還能步行至此找到自己……實在是太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