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大隱(第3/4頁)

天子聞言冷笑一聲,直起背來。

殿中檀香繚繞,張誠上前攙扶起天子。天子步到燃著檀香的銅鶴前,居高臨下地盯著林延潮道:“你錯了,張文忠公最大的功績不在於這三點,而是當年在大禮議時首倡繼統之說,從而定天下之根本!”

天子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大殿之中。

嘉靖皇帝在大禮議主張繼統不繼嗣,被當時士大夫認為亂天下之根本,壞天下之心。表面上看來繼統不繼嗣,使得明朝與兩漢,兩晉,雙宋無二。更深一步則是士心為之一變,破壞了孝宗等皇帝營造出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默契。

但此刻天子提張璁,猶如給林延潮指了唯一的一條道。

林延潮想到這裏,突而道:“啟稟陛下,微臣這一次回京路經京郊,看見老農春耕時感慨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後來臣想起八十壤父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縱然堯舜於我何有哉。”

張誠聽到這裏不由心想,林延潮說出這話也太不知好歹了吧。

“壤父一介百姓,豈知堯舜先後用鯀,禹以天下之力治水,若非如此,他豈能安心擊壤而歌,田地早被大水淹沒。再說今日百姓,窮困一日甚是一日,他們只知怪朝廷,卻不知朝廷為守在四夷,也是舉步維艱!”

“然而陛下所言天下之根本在於治統,則微臣不敢認同,微臣以為天下之根本,正在於壤夫,老農如此譏諷堯舜,鼠目寸光的老百姓!”

殿內一下子平靜下來,林延潮說完這話,陡然身上一輕,如釋重負,仿佛飛燕騰空那一瞬間的釋然。

林延潮繼續道:“陛下,微臣有幾句剖心腹的不得不說。古時聖賢,皆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皆為天下也。若是以君為主,以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就如同先帝食驢腸,只好假手於人,總不能為了吃驢腸親自殺驢。故而臣請陛下能如先帝一樣重用讀書人,如此滿朝文武豈能僅有一個王太倉相公?”

“以陛下之聖明,自是以蒼生為念,成堯舜之君也是指日可待,天下長治久安也是可期,至於微臣並沒有什麽治世之才,所願不過是作一介教書匠,又如何能與張文忠公相提並論,實在是讓陛下見笑了。”

說完林延潮已經道完了自己的全部意思。

“教書匠?”天子忽然笑著道,“朕聽聞古之隱士,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看來林卿乃是大隱。”

林延潮道:“避世金馬門,談何容易,眼下朝鮮事已是奏於君前,微臣請先行告退!”

天子嘴唇一動卻沒有再說什麽,然後林延潮叩首後退下。

宮門徐徐在林延潮身後關閉,一身緋袍林延潮拾階而下,此刻他感覺辰起的陽光分外明媚。

不知山長在天之靈,見到自己之作為會如何想呢?

張居正又當如何?

但路既已是自己選的,既然如此就要繼續走下去。我不去就山,就看山是否就我!

走下台階間,左右太監紛紛避道。

林延潮恍惚之間,卻見蕭良友,孫承宗,李廷機,袁宗道,陶望齡,葉向高等十余名自己親信門生正站在宮道一旁。

“見過大宗伯!”

林延潮笑了笑,環揖道:“諸公風采依舊!”

眾人都是郎聲笑起,一年多不見,眾人也各自有了歷練,都已非當日吳下阿蒙。

“早盼大宗伯能夠回京,如此我等就有了主心骨。”蕭良友喜道。

林延潮看了孫承宗一眼,對眾人笑道:“哪裏話,朝堂上的事我已交托給諸位,既已面聖敘職,那我也將寫辭疏告老還鄉了!呵!”

“告老還鄉?大宗伯正值盛年,何言告老?”蕭良友驚問道。

林延潮微微笑了笑道:“何必訝異,這不是情理之中嗎?”

眾人想到確實如此,立下如此大功,林延潮到了這一步不能進一步,就自當退了。

正說話間,一人從廣場上行來,此人眾人都識得,乃王錫爵的家仆王五。

眾人見了王五都是有幾分嚴肅,似王五這樣的人,你與他親呢不是,疏遠了也不是。

“諸位幸會了!”王五熱情地對眾翰林打招呼道。

眾人都是有些尷尬拱手道:“幸會!幸會!”

王五笑著點點頭,然後向林延潮施禮笑道:“大宗伯剛剛回京既是進宮面聖,何不往文淵閣坐一坐呢?”

林延潮道:“早想要拜見元翁,但現在實在不是時候,故而打算改日前往!還請代我向元翁通報一聲。”

王五笑了笑問道:“大宗伯,若是元翁邀大宗伯往文淵閣小坐呢?”

林延潮看了文淵閣一眼笑了笑道:“多謝元翁邀請,林某榮幸之至。但林某疲乏不堪,倉皇見之,恐怕禮數不周,還請元翁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