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章 北上(第2/4頁)

徐光啟看了一眼鼓動的船帆笑道:“是啊東翁,起風了,霧也要散了。”

正如徐光啟所言,風起之處,這垂江大霧也是一點一點地散去。

日頭從船舷處破開了最後的薄霧,然後照亮了江面。大江上金光點點,疾浪排空,左右的江船都是趁此拉滿了風帆。

而此刻林延潮的坐船也是飛馳起來,風從耳旁掠過,立在船頭的林延潮當即扶住了衣帽。

林延潮興致忽起與徐光啟談古論今起來:“這大浪淘盡古今,其實我漢家文賦之美,不用多說,多少讀書人讀多了由欣賞而迷醉其中,於對仗工整,尋章摘句之道裏轉啊轉,不能自拔,故多有懷才不遇,厭世之感。”

“當年南唐馮延巳則有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之詩,文極美但說得卻是閨怨。而同樣是疾風乍起,南宋名將宗愨責有言,乘長風破萬裏浪,卻道盡了豪情壯志。”

徐光啟道:“東翁所言極是,那麽敢問東翁之志呢?”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想起今人之作然後道:“若是我當取‘乘長風破萬裏浪’,但吾不過一介書生用此不合,真要以詩言志,吾以為‘風乍起,合當奮意向人生’倒是貼切。”

兩人說說聊聊之際,船繼續乘風破浪,不知不覺之間已是離家數裏。

授官聖旨是九月二十五日寫的,林延潮接旨時已過去了半月,而啟程出發已是十月中旬了。

就算馳驛進京,緊趕慢趕的於年前抵達也是勉強。

若在沿途再講究排場,那更不知多久了。林延潮而今禮部尚書的身份,在整個大明朝所有文官裏排名,屈起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不多不少正好名列第七。

當年張居正返鄉時各地官員如何出迎?

地方官員率屬下在道旁長跪迎接,撫、按大員越界迎送,連各地藩王都要出城迎接,而襄王更是出城三十裏外迎接張居正。

林延潮現在權勢雖不能與當年張居正相提並論,而且論實權是幾位北尚書裏最小的一位,但計較起出行儀仗來也是僅次於閣臣的規格。

為了避免沿途官員逢迎,林延潮就以朝廷急召名義於路途上謝絕大部分官員拜訪。

同時這一次進京,林延潮也帶了不少隨員,除了陳濟川,展明這樣跟隨久的。

林延潮仍招募了不少訓練有素的俞家軍作為家丁,他們當年都是訓練有素的士卒,但都是年紀大了或者身上有傷,不適合從軍。

林延潮讓展明招募他們跟隨自己進京,一來是俞家軍訓練有素,而且都是老家的人十分可靠,二來也是給這些為國戎馬半生的老兵一份生計。

當然沿途驛站對於官員的隨員多少是有規定的,但大多官員出行從來不管這麽多,都是於當地強征車馬民役,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林延潮在這方面就自己雇船雇車,如此也是為了免遭非議。

謝絕了大多應酬往來,也令林延潮清凈了許多,不過該有的人情拜訪還是必須的。

林延潮路經浙江時,派陳濟川,展明去了臨海,湖州。

去臨海是去見王宗沐,去湖州是見剛退下來的潘季馴。

這一次林延潮能夠出山,這兩位前後任過河漕總督的大佬可是沒少幫忙。

對於臨海王宗沐,林延潮是備了一份厚禮,而王宗沐也很快給林延潮回來消息。

王宗沐大概的意思是一番恭賀,恭喜林延潮升任禮部尚書,我的幾個兒子,以及臨海籍官員以後都是你的基本盤,當然也委婉提醒你林延潮,不要忘了當初許下在浙江開海的承諾。

林延潮知道自己這一次上任,也是背負著不少官員的期望,若是不能兌現諾言,在官場上也是要大失聲望的。

然後林延潮繼續北行,到了十一月末時即快到了平湖。

對於潘季馴林延潮是心存感激的。

特別是潘季馴,除了申時行,就屬潘季馴對林延潮的官途上提攜得最多了。

當年能從歸德那犄角旮旯的地方調回京裏,以及這一次復出任禮部尚書,全仰仗於潘季馴不惜余力地保薦。

更令林延潮感激的是,潘季馴舉薦自己沒有半點私心。他潘季馴在任時,不貪財不求權不結黨,更沒有聽說過為自己子孫親戚謀過什麽一官半職的。

這與申時行不同,申時行退了以後,自己肯定要替他兜著的,這就如同張居正事徐階一樣。

這是官場規矩。你得罪了皇帝沒關系,因為你的官位不是皇帝給的。但對於你的舉主就不一樣了。

所以若非朝廷催得甚急,林延潮於情於理都必須動身前往平湖,當面感激潘季馴一番的。

盡管如此,林延潮也是讓陳濟川,徐光啟二人一並攜厚禮拜見潘季馴。

但出乎意料的是,兩人去的,就陳濟川一人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