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造勢(第3/4頁)

陶正道:“閣老有所不知,小人在南京也聽聞很多官員議論兩淮鹽稅,但都是持嘉許的態度,別的不說今年官鹽比往年也便宜了一些,老百姓也是得利。”

王錫爵冷笑道:“不過今年而已,以後也能如此嗎?再說官民稱便,鹽商支持,連朝廷也將稅收上來了。人人都是叫好,就沒有說不好的,怎麽會有這等好事。”

陶正笑著道:“當然也有人說不好。兩淮的私鹽販子,可是發愁了,以往他們去鹽場取拿鹽,那是官府的鹽隨便拿。現在鹽場裏的鹽都是人家的了,如此這些碩鼠們就難了。”

“這倒有些道理,”王錫爵微微點了點頭,忽然道:“我記得前禮部侍郎林侯官是你們老爺的門生吧!”

陶正笑著道:“不錯,老爺夫人每年壽誕,林侯官都托人送水禮壽屏來,雖不貴重,卻是有心了。閣老為何突有此問?”

王錫爵笑著道:“偶然想起而已。”

說完王錫爵的余光看向了王世貞給自己的信。

又聊了幾句,王錫爵即命王五招待陶正用飯,而自己更衣換下官服後,走到了後堂。

家裏飯菜已是準備妥當,妻妾與長子王衡都在等著王錫爵開飯。

卻說萬歷十六年的順天鄉試,王衡高中解元。然後被彈劾與申時行的女婿李鴻在鄉試裏作弊,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王錫爵當時因此更是氣得直接辭官。

此事鬧過後,王衡無法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人家張居正,申時行的兒子都是保送進士,而王衡因為是王錫爵的兒子,反而連進士也沒辦法考,故而他不免郁郁。

王錫爵也覺得此事對他的兒子不公平,王衡的才華他是知道的,但因為自己之故反而令兒子受了委屈。所以王錫爵對兒子心底是有愧疚的,但身為一名父親,他又不好將這些話直說,只好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樣的話來安慰他。

所以飯桌見了王衡,王錫爵就主動挑起話頭問他今日又去了哪裏?

王衡道:“今日被同年相邀去參加文會。”

王錫爵聽了皺眉道:“眼下的文會大多虛文應事,一群人吃喝玩樂而已,多取無益。”

見了王衡臉色黯然,王錫爵隨即又心想,兒子在京也是無事,他已經是舉人但沒辦法參加會試,總不能把他關在家裏,哪裏也不能去。

參加文會散散心也是好的。

想到這裏,王錫爵板著的臉稍稍松了松,不過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

王錫爵對王衡:“吃得慢些,你既去參加文會,可有見到什麽俊傑嗎?都是哪裏的士子啊?”

王衡道:“多半都是浙籍士子,有舉人,也有監生,還有一些沒有功名。浙江的讀書人不少都奉陸王與事功二學,講得是知行合一,實踐出真知,不少人的學問並非是紙上談兵,反而能見些真章。”

王錫爵聞言一曬,他對於這些書生之見,向來是不以為然的。

他話要出口,但想想如此不是又把話題截斷了嗎?

於是王錫爵放下筷子,喝了口茶漱口後道:“甚好,見賢當思齊也,學問上還是要取長補短的。那麽既然都是浙江的士子,大家在談論什麽?”

王衡見父親放下筷子,自己也是擱筷恭敬地道:“都是學問上身體力行的事,至於政局倒是談論一些近來朝廷主張在寧波開海的事。”

王衡說完,但見父親臉色突然很難看,當即臉色一變。

王錫爵平復下情緒道:“這是哪裏來的風聲?我怎麽不知道?你仔細與我說來。”

王衡當即道:“聽聞是浙南那邊士紳向巡撫建言的,私下有人揣測後面支持的人是嘉靖二十三年的狀元秦華峰以及前漕運總督王臨海。”

“不過又聽聞寧波士子那邊是反對的,畢竟當初明州之亂,他們是深受其害,恐怕沒這麽快緩過來。但是其余浙江的讀書人支持的不少,主要還是看福建那邊海貿得利。還有一原因浙江那邊讀書人從商的風氣本來就是盛,特別是浙東永嘉那一帶,故而事功學那通商惠工的主張很受當地讀書人的……”

王衡說了一半卻見王錫爵臉色不喜,當即就不說了。

王錫爵問道:“你之前不是一貫甚厭事功之學嗎?怎麽近年來也親近這一套了。”

“父親大人,孩兒不敢,只是如實轉述而已。”

王錫爵道:“那以你之見開海之事如何?”

王衡道:“孩兒不過是一介孝廉,聖人文章還未讀透,對朝堂上事不敢有主張。”

王錫爵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才華橫溢,但一直擔心他恃才傲物,故而這幾年著實打磨了好一陣,讓他收斂性子。

所以見他這麽說,王錫爵難得贊許道:“你的性子倒是比以前沉穩多了,不過家裏人說話,就不要有顧忌,隨便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