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7章 經史並重(第3/3頁)

聽了林延潮講後,眾翰林都不由震撼,什麽是史學,如何讀史書,為何我們讀的,與林延潮讀的完全就是兩個樣子。

林延潮為何為日講官,能受天子賞識,正是因為對方讀史錘煉智慧,能夠經世致用啊。

季道統此刻面色漲紅,半晌後方道:“林學士之史學功底,下官實是心服口服。”

林延潮點點頭笑著道:“客氣了。”

駁倒了季道統,林延潮目視過眾翰林,現在恐怕再也沒有人會在林延潮面前說出讀史無用的話來吧。

說到這裏,林延潮看向眾人道:“道家重悟,不重傳授。因為道德經第一句話即言,道可道,非常道。講出來的道理,就不是原先的道理。”

“而佛家是明心見性,傳授越多,點撥越多,越成識見障,知道越多越會覆蓋了本性,所以禪宗推崇是以心傳心。”

“而唯獨我們儒家不同於佛道,先聖從不虛言。孔聖作易,程朱解釋四書,即以直白之語注釋經義。是先賢不知道可道,非常道?並非如此,這是先聖之志,先聖們相信哪怕三尺蒙童,有心向學,循序漸進,人人皆可成聖賢。”

眾翰林聽了林延潮之言不由正色,說的好啊。

雖說儒學平日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從五經到四書,從論孟到大學,在到四書集注,難度是越來越低,話越來越淺白。

要不經講解看讀四書五經,那要多高的悟性啊。所以儒學通過講解一直在放低門檻,孔子當年三千門徒,咱儒學從來走的都是平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的路線。

但因為後人解釋越多,也是別人的道理,對自己反而是識見障,離明“道”更遠了。

因此儒學功夫就在“思辨”,王明陽通過格竹子悟出“致良知”,書中的話說的再有道理,但我不認同就不是我的道理,這是思辨。

而通過讀史,將自己的道理用在古人的場景,古人身上,以古鑒今,這也是思辨。

故而經書得來的先賢之言,於經義史書中思辨,於事功中實踐,這就如同舂米過程。

眾翰林們聽林延潮從講史至治經,從理學講至事功學,從開始的質疑,到後來的一臉懵逼,到最後的佩服。

如果說理學取專而精,事功學取博而通。

理學是先知後行,那麽事功學知以識路,行以進步,故而知而後行,行得真知。

理學固然宏大,但事功之學也實為可觀,確實為儒學一脈,這實在是扭轉很多翰林對事功學派的偏見。

從南宋以來,事功學派一直主張經史並治,若如此真能產生經世致用的效果。那麽這一次會試,加大策問的比重,讓讀書人能多一些經世致用之學,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