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6章 思辨(第2/3頁)

當然有如此坐爛屁股的耐性,以及這等強大的記憶力,都是你的過人之處,選拔成為官員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從詩賦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問取士,科舉考試怎麽考都有弊病,但從後到前,應該說時代在發展,篩選的機制越來越公平,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無奈啊。

而現在朝廷策問考的題目怎麽樣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試策問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還是在德。

這樣題目不是不好,當時朝廷在遼東雲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時務考校貢生的意思。

但如此題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確,然後以兵輔之,畏威才會懷德,破題如此簡單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這樣的題目,表面是策問,實際上還是經義。

換了林延潮,讓他擬殿試題目,至少也要寫個“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論。

想到這裏,林延潮就將心底的想法,如實道出。

眾翰林見林延潮這麽說,也有些被說服了。

面對趙用賢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經義策問並重,那麽對於策問偏弱的考生怎麽辦?

林延潮則回答,一,殿試策問是必考的,這是眾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練習策問。

二,會試一直也有考策問,放在第三場,但以往都是走個過場,但現在我們要重視起來。

三,策問是偏重史料,時務結合經義,強調讀書人要經史並重,要經世致用。這對於只讀經義,不鉆研史籍的讀書人是有難度。

沒錯,這個時代大部分讀書人,有條件讀通經義已經不容易了,再讀史籍很難。但在會試考試的是三千舉人,這些舉人本來就對經義極有功底,中舉後再讀史籍,熟悉時務這是本分,國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個經史貫通的讀書人嗎?

此言一出,一片嘩然。

季道統反對道:“朝廷規定四書五經取士已有兩百年之久,林學士要加入史籍,這不是破壞了朝廷的規矩嗎?讀書人會如何想?”

沒錯,考試範圍劃大了。學生請老師考前劃重點。老師答說,整本書都是重點,如此暴擊怎麽能承受的了?考生還不要暴動嗎?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經為綱,以史為目,這就是事功之學。

但見蕭良友起身道:“正因為經義已是考了兩百年,不說別的,四書五經裏大題小題,哪個沒有考過,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數邊,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題,竟以割裂經義為能事,國家就是如此考經義的嗎?”

簫良友說完,眾翰林都是陷入沉思。

這話說的對啊,四書合在一起只有四五萬字。

科舉考試兩百年,不說別的,四書題各種搭配方式已經被考爛了,考句號,考子曰,各種惹人發笑的出題方式都想盡了。

最後想出截答題這等考試方式,什麽是截答題?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學而時習之”一題,“不亦悅乎”一題,或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題。

變態考官考法是,“習之,不亦”一題。這樣句內題還好,可怕是句外題,甚至章外題目,最變態的就是“天外飛仙”,譬如上句在論語,下句在春秋這等。

這樣考試就被人罵作割裂經義。

截搭題在小三關如縣試,府試,院試之中非常普遍,一般的截答題也就算了,若是碰見“天外飛仙”這樣的題目,九成九的考生都只能一臉懵逼。

不過也不能怪考官,誰叫四書題就那麽多字,兩百年下來早都考光了。

碰到變態截搭題的考生當然罵人,後來朝廷規定會試,鄉試不允許有截搭題,因此不少小三關被截搭題折磨的要死要活的考生,到了鄉試,會試反而簡單的如喝水吃飯一樣。

只是又苦了會試,鄉試考官整天想著如何出題,都白了頭發。

經義題都到這地步了,你他媽還往死裏考。

林延潮聽了蕭良友支持倒是很意外,萬歷八年的進士,留在翰林院裏的,只剩下他與蕭良友了。

二人平日關系很一般,彼此見面了稱一聲年兄,私下沒什麽往來。

但是沒料到這院議中,往日的“表面兄弟”蕭良友,居然站出來支持自己。

蕭良友道:“諸位,我讀書時擅以經義,後為翰林,兼讀史籍,歷朝典故,方知經為體,史為用,經史並讀才是經世致用之道。”

趙用賢道:“此言實急功近利,所謂的史料不過是說一段故事,記幾個地名,幾個人名罷了,何來經世致用的道理?”

這時候一名庶吉士起身反對道:“趙翰長有所不知,學史不是為了記住幾個地名,人名,而在於思辨,恰如學習經義,學而不用,則廢,學史不思辨,不結合經義,用而不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