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4章 潘季馴的奏章(第3/4頁)

潘季馴倒是沒有動怒,而是道:“你說的,本督可以理解,只是疏河之事,本督聽說不少官員頗有非議,到底如何本督還不清楚。既然如此,你與本督,以及眾官員說說,你們林府台是如何治理賈魯河的?”

黃越當下稱是。

於是臧惟一,龔大器,付知遠,單知府等人就聽著黃越將林延潮治河之事,在眾人面前娓娓道來。

黃越所言沒有半點誇張,而是十分平實,在言語裏也不掩蓋疏河時出現一些問題。

但是如此反而瑕不掩瑜,令眾人覺得疏河之事更加真實可信。

經黃越道來,潘季馴與眾官員們仿佛看見數月之內,歸德府數萬百姓,在官府的動員下,扛石挑土,於賈魯河兩岸奮戰的一幕一幕。

終於兩百多裏的賈魯河得以疏通,商船自由往來,溝通黃河淮水。從黃河的行船可直接抵達徐州的小浮橋。

三十萬多畝的下田,經過引黃灌淤,一夜之間變成良田,百姓得其惠。

更重要是賈魯河疏通後,不僅沒有奪道之危,反而分流河勢,保住了歸德下遊的大堤的安全。

而這一切林延潮所用不過三十萬余兩,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

至於臧惟一,龔大器他們此來也是有些表一表政績的意思。他們明白林延潮治河得力,但也沒料到居然得力到這個地步。

二人聞言不由觸動,甚至感動。

其余官員則是有些自慚形穢,同樣是治河,他們只是修修補補,過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但林延潮將此變成了有利民生,有利百姓的好事,老百姓並沒有受勞役之苦,而是從中得到了好處。

至於單知府此刻顏面掃地,身為開封府知府,一個大府,他竟完全敗給了隔壁一個小府。

“賈魯河兩百三十六裏,共築土堤,長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一丈,所用夫役兩萬三千人,耗銀三十二萬兩有奇。這是下官親手所為,若有半字虛言,下官願以死抵罪。”

說到這裏了,黃越不知是委屈,還是想起修河的艱辛,不由痛哭失聲。

一旁的縣令也跪伏在地道:“啟稟列位大人,下官小吏出身,為官蹉跎十幾年,少有為老百姓辦得實事。”

“若非林府台,下官不知何為事功?而今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留下恩澤於百姓,下官今日終於敢拍著胸脯說一句,沒有辜負年少時讀過的聖賢之書。”

“林府台疏河之事,實有大功於民,下官以烏紗帽擔保,方才黃府經之言句句屬實。”

見兩名官員如此說,在場官員無不動容。

林三元做官很有本事啊,不僅百姓如此擁護,連下面的官員也願意拿出烏紗帽來追隨。

龔大器仰天感慨道:“此非籠絡人心,而是義之所至,天下從之。”

袁家三兄弟站的遠遠的,聽了黃越與知縣的話都是抹淚,林延潮不愧是他們心底為官事功的榜樣。

潘季馴捏須沉吟道:“疏河之事確實有功,但有無免除奪河之患不好說,此事本督自有分寸。”

聽潘季馴這麽說,連臧惟一,付知遠都有些看不過去了,林延潮當初在京時,是不是哪裏得罪了潘季馴。

從開頭到現在,就沒有聽過潘季馴說過林延潮一句好話。

然後潘季馴又帶著眾官員上船,又沿河視察了歸德幾個地方。

有了前面官員的通報,下面的官員就立即著手提前準備,這讓潘季馴後來看到的,就不如之前的真實了。

倒是付知遠很感慨,他是從歸德府知府提至右布政使的。

歸德府百姓,山山水水都有很有感情,當初為了馬玉爪牙來歸德,他知道歸德如此窮的地方,怎麽經得起收刮,所以他挺身而出。

眼下他升任右布政使不過一年,但心底最惦記的還是歸德這窮地方,他舍命保護過的百姓。

現在歸德在林延潮的治理下,已是有了如此大的變化,這一幕令付知遠眼眶濕潤,他的心中何等欣慰。

正如付知遠所認為,林延潮是有管仲之才,能夠經世濟民的。

當然付知遠,自不會在潘季馴面前誇林延潮什麽,他相信眼見為實,真正的功績,是不要外人為他吹噓什麽的,他就在那邊,清晰可見。

付知遠相信,歸德的一幕幕已是潘季馴對林延潮的政績心底有了一個評判。

但視察最後,潘季馴既沒有去歸德府府城,也沒有褒獎或者留下什麽話,而是當夜就折道返回開封。

令眾官員們都留下一肚子疑問。

之後的近半個月,潘季馴馬不停蹄地視察了沿河的十幾個州府,然後潘季馴回到了淮安。

回衙門後,潘季馴立即就給天子寫了一份奏章。

奏章是稟明這一次黃河災情,自己在各府的所見所聞,朝廷十幾年治河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