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幾個相關問題(第4/7頁)

最後我們來簡單說說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問題。大概自2012年起,國際媒體在討論國際關系問題時,開始出現一個名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說法,以古喻今,借用修氏在討論伯羅奔尼撒戰爭原因時的說法,大意是說在現代國際關系中一個新興的強國在挑戰舊霸主的固有秩序時,雙方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正如古希臘歷史上雅典挑戰斯巴達老牌霸主的地位,雙方發生的那場慘烈的戰爭。國內外有一些學者將其附會於當下的中美關系,於是又有學者紛紛撰寫關於如何“破解”“避免”或“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69]這裏我們只是想強調兩點:一是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原因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那不過是一家之言,換言之,那主要是修昔底德對相關歷史事實的個人看法,不是事實的全部,當然也不是什麽定論;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發生距今2400多年,古代奴隸制時代的城邦關系與冷戰後的國際關系有著天淵之別,對於修昔底德觀點的任何發揮或引申,都有可能背離史實,需要特別謹慎,否則如果隨意套用某些似是而非的論斷,那說不定真的會落入某些人所預設的某種“陷阱”。

自19世紀中葉起,客觀主義史學風靡西歐,修昔底德重視材料的搜集與批判、如實敘述等特點,受到西方史學界的推重。進入20世紀,在一波又一波新史學思潮的影響下,學界對於修昔底德“科學的”“客觀的”“超然的”史家形象的評價幾經波折,大起大落,有過質疑與反駁、肯定與否定,有過多視角的審視,近期的評價總體上似乎趨於理性。[70]

總之,修昔底德及其所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吸收和繼承前人史學成就的基礎上,把古希臘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他的樸素唯物論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徐松巖

2017年4月


[1] Demos,即村社。該德莫距雅典衛城約7千米,瀕臨薩羅尼克灣,在古代是一個主要從事漁業的村社。

[2] 這個名字與色雷斯王相同。據史料記載,色雷斯一位公主嫁給雅典人米太雅德,生客蒙;修昔底德的母親與客蒙的母親同名;兩家的墓連在一起。這都有助於說明修昔底德家族的社會地位。參閱《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英譯本(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洛布古典叢書”[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共4冊,英譯者C. F. 史密斯[C. F. Smith],以下簡作“史譯本”),哈佛大學出版社1980—1984年版,第1冊,序言,第viii頁。本書以下所援引的古典作品凡未另注明者,皆據此“洛布古典叢書”希臘語—英語對照本,並按慣例只注明卷章節。

[3] 亞裏士多德:《雅典政制》(Aristotle,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IV. 3—4。引文參考了日知、力野中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 參閱R. M. 胡特琴斯總主編:《西方世界名著》(R. M. Hutchins, Editor in Chief,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第6卷,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43—616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英譯者R. 克勞利(R. Crawley,以下簡作“克譯本”)序言。克譯本的新近校注本參閱R. B. 斯特拉斯勒:《地標修昔底德》(R. B. Strassler, The Landmark Thucydid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Peloponnesian War, New York, 2008)。

[5] S.霍恩布魯爾、A.斯鮑福特主編:《牛津古典辭書》(Simon Hornblower & Antony Spawforth, eds.,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第1516—1521頁,Thucydides條。

[6] 著有《修昔底德傳》,這是第一部系統的修昔底德傳記,但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不盡可信。

[7] 這個說法可見《蘇達辭典》(Suda, Θ 414)。參閱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版及1978年修訂版(以下簡作“謝譯本”),譯者前言,第10頁。謝德風(1906—1980),湖南新邵人,翻譯家、歷史學家,1953年起任湖南師範學院教授,譯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史》《歷史著作史》等。

[8] 1877年春,考古學者在雅典衛城的南坡發掘出的一塊大理石石板上,發現記載該條約的正式文書的片斷,研究者把相關文字與修昔底德著作相對照,幾乎只字不差。

[9] 參閱色諾芬:《希臘史》(Xenophon, Hellenica, in R. B. Strassler edt., The Landmark Xenophon’s Hellenika, a new translation by John Marincola, introduction by David Thomas, New York, 2010),II. 2.20—23。中譯本參閱《希臘史》,徐松巖譯注,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