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這很可能是一次決定性會議”(第3/12頁)

作為強大的農民黨的領袖,米科瓦伊奇克和大多數波蘭人不同,他並不堅持說絕不向俄國人做絲毫讓步。他同意飛往莫斯科。然而,在途中,他得知斯大林專橫地將紅軍解放的波蘭領土,交給了在盧布林新成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氣得差點立即返回。該委員會的領導人,不是波蘭共產黨就是波共的同情者。

7月30日,他抵達俄國。簡直沒有比這更戲劇性的時刻了。科修斯科電台剛剛廣播了對華沙人民的呼籲,請求他們“積極開展巷戰”,協助正在迅速接近的紅軍。呼籲的最後幾句甚是激動人心:“波蘭人,解放的時刻即將到來!波蘭人,拿起武器吧!決不能錯過時機!”當波蘭的地下領導人聽到這些話語後,立刻實行了“風暴”行動。這是一次反對納粹的全面起義。地下人民軍總司令博爾將軍(其真實姓名為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下令,戰鬥將於8月1日正式展開。那一天,約三萬五千名裝備落後、有老有少的波蘭人攻擊了華沙的德國駐軍。德國黨衛軍和警察隊伍——包括緩刑期間的罪犯和憎恨波蘭人的、變節的俄國俘虜——在黨衛軍中將(相當於美國的少將)契裏希·馮·德姆·巴赫-策列夫斯基的指揮下,湧進城中,發動了一場極其殘忍的運動,企圖在粉碎起義的同時,將華沙徹底夷為平地。

波蘭人堅持戰鬥,深信在維斯瓦河彼岸的紅軍很快就會解放華沙。然而,幾天過去了,俄國人眼看著德國飛機向人民軍的陣地俯沖,已經進入了他們的射程,卻連一次火都沒開。

米科瓦伊奇克抵達四日之後,終於見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勉強答應,如果倫敦的波蘭人能夠和盧布林的波蘭人達成諒解,他可以做出一些讓步。於是,米科瓦伊奇克與盧布林的波蘭人會談了幾次。後者表示同意由米科瓦伊奇克擔任聯合政府總理,但是堅持要讓博萊斯瓦夫·貝魯特,一個公開的共產黨人做總統。並且,內閣的十七個席位中,要有十四個由其他共產黨人或他們的同情者擁有。在此期間,米科瓦伊奇克拼命地嘗試為華沙爭取軍事援助。一次,斯大林對他說,紅軍受到了德國四個新裝甲師的進攻,因此無法跨過維斯瓦河。但是之後卻又說,無論如何,他聽說華沙目前並無任何戰事。

在英國和美國,波蘭人的困境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輿論。因此,羅斯福不得不批準派遣美國飛機前往華沙的建議。在給人民軍空投物資之後,它們將繼續飛往俄國領土加油。但是,蘇聯政府拒絕了這一計劃。他們聲稱,華沙起義“純屬冒險主義行動,蘇聯政府不能施以援手”。

“如果這確實反映了蘇聯政府的立場……”W.艾夫裏爾·哈裏曼大使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寫道,“它的拒絕是基於無情的政治因素——而不是基於否認抵抗運動的存在,或是作戰行動困難。”盡管遭到了拒絕,羅斯福和丘吉爾仍然繼續呼籲為華沙提供援助。然而斯大林立場堅定,發電報給二人說:

有關發動了華沙冒險行動的一撮意圖奪權的犯罪分子的真相,遲早將大白於世。這些異己分子,利用華沙人民的輕信,將實際上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暴露於德國的槍炮、坦克和飛機之下。盡管如此,最近不得不應對德國新反撲的蘇聯軍隊仍然在竭盡所能地擊退希特勒的進攻,並在華沙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新攻勢。我可以向你們保證,紅軍將不遺余力地粉碎華沙的德軍,並且為波蘭人解放該城。對反納粹的波蘭人而言,這將是最好的,真正行之有效的援助。

即使紅軍真的沒有能力解放華沙——這一點極為可疑——斯大林將這場起義說成“冒險主義行動”的拙劣企圖仍舊表明,他期望德軍徹底摧毀人民軍。消滅這些波蘭人之後,共產黨人控制的盧布林政府要接管戰後波蘭就容易多了。

1944年10月2日,在六十三天的英勇抵抗之後,博爾將軍最終投降了。在這場起義中,約有一萬五千名人民軍戰士陣亡,另有二十萬波蘭人民與他們一起戰死,整個華沙幾成廢墟。一周之後,丘吉爾抵達莫斯科,試圖為蘇聯在東歐、南歐擴張所引起的新問題,尋求令人滿意的解決之道。倫敦的波蘭人仍舊在強烈指控斯大林對華沙的背叛,因此,丘吉爾擔心他們會擾亂三巨頭之間關系的運作。此時,米科瓦伊奇克已懊惱地飛回倫敦。丘吉爾發電報給他,堅持要他帶一個代表團再來莫斯科,與盧布林的波蘭人繼續磋商。

盡管非常不情願,米科瓦伊奇克和一隊倫敦的波蘭人還是在幾日後抵達了莫斯科。然而,他們只是受到了又一次打擊。在10月14日的一次會議上,莫洛托夫泄露,羅斯福早在德黑蘭便已接受了以寇松線作為邊界。米科瓦伊奇克不可置信地轉向丘吉爾與哈裏曼,希望得到他們的否認。然而他們尷尬的沉默足以說明一切。倫敦的波蘭人使出他們最擅長的手段——激烈地抗議。而丘吉爾只是同樣激烈地回應道,他們的愚頑將會“毀掉歐洲的和平”,並且觸發與俄國的戰爭,將有兩千五百萬人因此而喪生。“你們在為什麽而戰?”他吼道,“為了被鎮壓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