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展望未來(第3/6頁)

奪得制空權本身即使還不能確保一定取得勝利,卻一定是進行未來戰爭的必要條件。它將永遠是必要條件,如果獨立空軍有足夠的進攻實力粉碎敵人的精神和物質抵抗,那麽它又是充分條件。如果空軍剩下的實力不足,剩下的戰爭將由陸海軍部隊決定,它們有了制空權,對完成任務也將大有幫助。

既然掌握制空權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必須馬上創造一切條件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支能進行空中作戰的獨立空軍,它應是在一國人力、物力可能範圍內最強大的,因此必須利用國家的全部現有資源。這是我倡導的堅定原則,沒有例外,因為任何資源如果脫離這個重要目的,或不用,或只用一部分,都將減少奪得制空權的概率。

我已經闡明空中防禦為何要投入很多的兵器,因為航空兵的防禦價值比進攻價值小得多,獨立空軍100架進攻飛機比500架或1000架防禦飛機的作用更大。如果敵人奪得了制空權,我們陸海軍的配屬航空兵也許沒有付諸一次行動就會被摧毀,但如果我們掌握了制空權,我們的獨立空軍就能向陸海軍提供重大有效的幫助,配屬航空兵在己方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是無用的,而在己方奪得制空權的情況下又是多余的。

因此我一直認為:不需要進行空中防禦,因為它實際是沒有用的;不要配屬航空兵,因為它實際也是多余無用的。相反,只需要一支無例外的包括國家全部可用的航空資源的獨立空軍。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極端的,但這只是與一般論斷不同的另一種論斷而已。一般論斷是一種很差的答案,在戰時也是最糟的。我的論斷會使我和不同意我的人發生沖突,但我堅信我會贏。

既然保衛自己免遭空中攻擊的唯一方法是攻擊並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既然一切資源的使用偏離這一基本目標都會減少奪得制空權的機會,那麽空戰的基本原則就是:在準備承受敵人空中進攻的同時最大可能地進攻打擊敵人。

乍看這個原則很殘忍,尤其想到空中進攻可能造成的痛苦和恐怖時更是如此。但這就是原則,是一切戰爭活動中都要遵守的原則。一個陸軍指揮官為了給敵人更大打擊,通常做好損失幾十萬人的準備,不管犧牲多少人,只要能取得勝利。一個艦隊司令官為了能擊沉敵人更多的艦船,寧願損失一些部隊。同樣,一個國家必須做好忍受敵人空中進攻的準備,以便給它更大的打擊,因為只有給敵人造成比自己更大的損害才能贏得勝利。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條原則不人道,主要的原因是,當這一條原則應用於空戰時,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因為戰爭已經不再是軍隊與軍隊之間的沖突,它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全體人民之間的沖突,一戰的形式是軍隊之間的長期消耗,這自然是合理的。現在由於航空兵的加入,使人民直接對抗人民,國家直接對抗國家,越過了以往戰爭中隔在它們中間的保護屏,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人民和國家融為一體與另一國作戰。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當人們聽到一些婦女兒童在空襲中被炸死會心痛,而聽到成千上萬的士兵戰死卻無動於衷。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可是傳統觀念認為士兵的生命就應該是在戰鬥中死去的,所以他的死亡引不起人們的重視,而實際上士兵這樣一個健壯的年輕人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具有極大的個人價值。

德國人已經快達到他們使用潛艇的目標了。我們批評潛艇戰,說它是殘忍的,以激起世界輿論的贊同。這對我們是有利的,我們也有權力這樣做,但我們擔心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它多麽慘無人道,而只是它威脅著我們。潛艇只造成了大約1.7萬人的死亡,這和被人們認為人道和文明的兵器造成的幾百萬人的死亡屠殺相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麽。如果一戰是潛艇戰,將不會有這麽多的流血犧牲,人們應該把戰爭看成是沒有感情的可怕的科學。

人們曾經強烈地批判潛艇讓沉船的人聽天由命,不給予任何救助。但潛艇所做的只是和英國人一樣,當一艘英國船在救起另一艘船恰巧被魚雷擊中時,指揮官不得不下令讓遇難船上的人聽天由命,以免救援船再受到魚雷的襲擊,而這艘遇難的船上的人就是他們的同胞,不是敵人。戰爭要麽不打,只要打起來,雙方必須毫不留情地攻擊。法國青年學校對這個問題的提倡態度很像德國人。認為戰爭不是這樣的,這肯定會使自己陷於困境。

今天,不管從事實上還是理論上來講,都不再有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的區分了。從理論上,當國家進行戰爭時,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士兵拿槍,婦女在工廠裝炮彈,農民種糧食,科學家做實驗。從事實上,今天的戰爭可攻擊到任何人,目前看來最安全的地方可能是塹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