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共和國的末日: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

在動蕩和混亂的德國政治生活中,現在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異乎尋常的人物,天意注定要由他,而不是別人,來挖掘共和國的墳墓。他將擔任共和國最後一任為時不長的總理職務,而且,也可以說是他奇特的一生中最後一次意外的轉折,在最後無可挽回的時刻,卻拼命想法要拯救共和國。這個人就是庫特·馮·施萊徹爾。他的姓在德文中的意思是「陰謀家」或「鬼鬼祟祟的人」。

一九三一年的時候,他是陸軍中的一名中將。他生於一八八二年,十八歲的時候加入軍界,在興登堡原來所屬的第三步兵禁衛團裏當尉官,成了這位元帥兼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的好友。他的第二個友人後來證明也有同樣的寶貴價值。那就是格羅訥將軍。後者對於施萊徹爾在軍事學院中學習時的成績甚為賞識,一九一八年在最高統帥部繼任魯登道夫的職位時就把這個年輕軍官帶來擔任他的副官。施萊徹爾基本上是個「辦公桌軍官」——他只在俄國前線服役過一個很短時期——從此以後就一直留在陸軍和魏瑪共和國權力的中心附近,他的機警的頭腦、殷勤的態度、政治的嗅覺頗引起將軍們和政客們的注意。在馮·西克特將軍的領導下,他協助組織非法的自由團和同樣是非法的和高度秘密的「黑色國防軍」,起過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並且是一個同莫斯科進行秘密談判、安排在蘇俄境內秘密訓練德國坦克軍官和空軍軍官並在那裏建立由德國人管理的軍火廠一事的關鍵人物。施萊徹爾是個天生的權術家,熱中於陰謀詭計,擅長於暗地活動。在三十年代初期以前,他的名字不大為世人所知,但是已開始在班德勒街和威廉街引起注意,前者是陸軍部的所在地,後者是政府各部的所在地。

一九二八年一月間他利用他對興登堡總統的日益增長的影響(他是通過同臭斯卡的友誼而接近總統的),使他的老上司格羅訥將軍擔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這是在共和國時期第一個軍人擔任這個職務。格羅訥把施萊徹爾當作部內最得力的助手,讓他負責一個新設立的部門——部務司,處理陸軍和海軍的政治和新聞事務。格羅訥稱他的助手為「我在政治方面的紅衣主教」,把陸軍同其他各部和政治領袖的關系問題交托給他。施萊徹爾處在這個地位不僅在軍官團中是一個勢力,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個勢力。在陸軍中,他能夠任免高級軍官,而且開始在實際上這麽做,比如他在一九三○年施了一個詭計,趕走了陸軍第二號人物馮·勃洛姆堡將軍,而代之以第三步兵近衛團時代的老朋友馮·哈麥施坦因將軍。同年春天,我們前已談到,他第一次嘗試要由他來挑選總理,在陸軍的支持下,終於說服興登堡任命海因裏希·勃魯寧擔任此職。

在政治上得到了這個勝利以後,施萊徹爾就實現了他要想改造共和國的宏偉計劃中的第一步。這個念頭在他的機靈的腦袋中已經轉了很久了。他很清楚地看到——誰沒有清楚地看到呢?——魏瑪政體軟弱無力的原因。政黨數目過多(一九三○年擁有一百萬張選票以上的政黨有十個),這些政黨相互傾軋,只顧它們所代表的那部分經濟和社會利益,因此不能消除分歧,不能在國會中形成一個持久的多數派來支持一個能夠對付三十年代開始時國家面臨的重大危機的穩定政府。議會制政府成了一樁德國人稱之為Kuhhandel——販牛交易——的事情,各政黨為了他們所代表的群眾討價還價,爭取特殊利益,而國家利益卻被丟在一旁。無怪乎當勃魯寧在一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就任總理時,已經不可能在國會中拼湊多數議員來支持任何一項政策了,不論它是左翼的,中間的,還是右翼的。僅僅為了維持政府的日常事務的處理和設法解決經濟困境,他也不得不援引憲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根據這一條的規定,在緊急狀態下,只要總統批準,他可以不需議會多數支持而僅憑總統緊急法令來行使職權。

施萊徹爾就是希望總理這樣來行使職權。這樣,在總統的有力控制下會出現一個有力的政府,畢竟(施萊徹爾這樣認為)總統是經人民普選選出的,因此代表人民的意志,也得到陸軍的支持。如果民主選出的國會不能提供一個穩定的政府,那就必須要由民主選出的總統來提供。施萊徹爾相信,大多數德國人所希望的,是一個能夠毅然決然引導他們脫離絕望困境的政府。但是實際上,勃魯寧在九月間下令舉行的選舉表明,大多數德國人所希望的並不是這個。或者說,至少他們並不希望讓一個施菜徹爾及其在陸軍裏和總統府中的友人所選擇的那種政府來引導他們走出茫茫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