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國的根源

希特勒想把他的書題名為《四年半來對謊言、愚蠢和膽怯的鬥爭》,但是負責出版這本書的納粹黨出版社有實際頭腦的經理馬克斯·阿曼不喜歡這個累贅的而沒有生意眼的書名,把它改成簡短的《我的奮鬥》。阿曼對這本書的內容大感失望。他原來以為這是一本有趣的個人故事,希特勒會詳細記述他怎麽樣從一個維也納的默默無聞的「工人」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人物。而我們已經知道,這本書裏自傳的成分很少。那個納粹黨出版社經理原來也指望這是一本描寫啤酒館政變的內幕書,他相信,其中的精采場面和勾心鬥角的情況,讀起來一定使人很感興趣。但是當時正是黨最不走運的時候,希特勒這個精明狡猾的人深知不能再去翻老帳。《我的奮鬥》中幾乎一句話也沒有提到失敗的政變。

第一卷是在一九二五年秋天出版的。全書約四百頁,售價十二馬克(折合三美元),大約比當時德國出版的大多數書籍定價貴一倍。它在當時並沒有立即成為一本暢銷書。阿曼吹噓說,第一年售出了二萬三千本,以後銷售量繼續上升,這種說法,在反納粹人士中間沒有人輕易置信。

由於盟國在一九四五年繳獲了納粹黨的埃那出版社的版稅清單,《我的奮鬥》實際銷售額現在已經弄清楚了。一九二五年銷了九千四百七十三本,此後三年中,銷售額逐年下降。上下卷算在一起,一九二六年跌到六千九百一十三本,一九二七年跌到五千六百零七本,一九二八年只有三千零一十五本。一九二九年稍許增加:一點,為七千六百六十四本。一九三○年納粹黨走運後,銷路也隨之增加,當時出版了一卷裝的廉價本,只售八馬克,銷路達五萬四千零八十六本,次年稍有下降,為五萬零八百零八本,一九三二年增至九萬零三百五十一本。

頭七年平均來算,希特勒的版稅已是相當可觀的,從一九二五年起,這就成了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比起他在一九三三年擔任總理那一年收入的版稅來,上述幾年就簡直算不得什麽了。希特勒擔任總理的頭一年,《我的奮鬥》銷了一百萬本,他的版稅收入(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起他的版稅率從十%增至十五%)達一百多萬馬克(折合約三十萬美元),使他成了德國最時行的作家,也是第一次成了百萬富翁。「除了聖經以外,在納粹政權下,沒有別的書有這麽好的銷路,當時家家戶戶的桌子上都有這本書,否則就會感到不太安全。在一對青年男女結婚的時候,向新郎新娘送一本《我的奮鬥》,幾乎是一種義務——當然也是很得體的。而且學童們不論從什麽學校畢業,也幾乎人人會得到一本。到一九四○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年,這本納粹黨聖經在德國已經銷售了六百萬本。

像大多數的作家一樣,希特勒同他的所得稅征收員也有糾葛,至少——我們不久就會談到——在他成為德國的獨裁者之前是如此。並不是每一個買了一本《我的奮鬥》的德國人都一定讀過這本書。我聽到過不少納粹黨的忠實信徒表示,這本書讀起來太枯燥乏味了,也有不少人私下承認,他們從來沒有讀完這本臃腫冗長、共有七百八十二頁的厚書。但是可以這樣說,要是在一九三三年之前德國有更多的非納粹黨人讀了這本書,要是外國政治家在還不太晚的時候仔細讀了這本書,德國和全世界本來是可以免於一場災禍的。因為,不論你對阿道夫·希特勒可能提出什麽其他的譴責,你決不能譴責他沒有用書面精確地寫下,如果他一旦掌權的話他要把德國變成為怎樣的一個國家,他要用德國的武力征服把世界變成為怎樣的一個世界。在這本富有啟示性的書裏,他極其詳盡地描繪了第三帝國的藍圖,特別是描繪了他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的勝利年代裏強加給被征服的歐洲的野蠻的新秩序的藍圖,其露骨率直,令人毛骨悚然。

我們前面已經談到,希特勒的基本思想是他在二十歲剛出頭的時候在維也納形成的,這有他自己的話為證,他說,在這以後,他沒有學到什麽新的東西,他的思想一點也沒有什麽改變。當他在一九一三年二十四歲的那一年離開奧地利去德國的時候,他心中充滿了德國民族主義的激烈熱情,充滿了對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的刻骨仇恨,並且確信上帝選擇了亞利安人,特別是日耳曼人,做主宰種族。

在《我的奮鬥》中,他發展了他的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具體應用到這樣一個問題上去:不僅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占有比以前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在這個國家裏要確立元首——他本人——的絕對獨裁權力,在元首身邊的是一批承上啟下的較為次要的領袖。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首先是,未來德國國家和它有朝一日能成為——作者在最後一頁所說的——「地球主人」所依靠的手段的輪廓概述,其次是一種看法,一種人生觀,或者用希特勒最喜歡說的德文詞兒,一種Weltanschauung(世界觀)。在二十世紀一個正常人看來,這種人生觀一望而知是一個一知半解、沒有教育的神經病人所想出來的荒誕可笑的大雜燴。但是重要的是,竟然有成百萬的德國人狂熱地信奉它,而且如果說它給他們——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帶來了最終毀滅的話,它也給住在德國境內,特別是住在德國境外的成百萬無辜的、善良的人帶來了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