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八 蔣百裏先生軼事錄

蔣百裏(1882.9.2-1938.11.4),名方震,晚號澹寧,筆名飛生、余一,浙江海寧硤石人,光緒八年(1882年)九月二日出生。祖父蔣光煦(號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貯書十萬冊,刻印《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等多種書籍流傳於世。父親蔣學烺(號壺隱),因生下來缺左臂,沐公不喜歡他,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她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裏的啟蒙老師。

蔣百裏十三歲時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其時蔣百裏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裏經常溜到書房裏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願教百裏讀書,不收‘束修’(按當時的習俗,未做詩文的學生每年六元至八元大洋,已開筆的八元至十二元)。”從此窮學生就從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蔣百裏過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書五經,課余還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古典小說,常爬上茶館茶桌,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地講上述故事給茶客聽,被譽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戰,深深地刺激了蔣百裏。十五歲時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1898年,戊戌變法,十六歲的蔣百裏考中秀才。受維新思想的影響,渴望讀到新書,恰逢雙山學院購進了四大櫥經、史、子、集和時務、策論、算學、格致等書,聽到這個消息,蔣百裏真如窮人得著了寶藏,請求老師早一兩小時放學,讓他到雙山書院中看書。蔣百裏如饑似渴地吮吸知識,以研讀文學一類為多。

蔣百裏育百顆中國將星,憑舌戰折服墨索裏尼,以《國防論》引導中國抗戰,一生皆是傳奇,已廣為人知,這裏,僅選其平生軼事,聊作一文,以祭奠將軍於地下。

談兵

蔣百裏將軍,曾號稱東方第一軍事家,談起傳奇,自然要從談兵開始。

人憶將軍最後一次談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達宜山時見到馮玉祥,他對馮玉祥說,建議多修高等級公路。將軍解釋說,此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我軍裝備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斷我國國際交通線。我國內地沒有橡膠資源,輪胎只能靠進口,所以多修公路,修好公路可以減少輪胎磨損,實際增強我國作戰的後勤能力。而我國人口眾多,勞力便宜,修路就是惠而不費的事情了。

將軍不久去世,而預言竟成真。日軍切斷香港、滇緬補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後,中國外援斷絕。輪胎的匱乏使中國無法集中進行一次大戰役的所需物資,一時竟有“一滴橡膠一滴血,一個輪胎一條命”的說法。此例可見百裏將軍談兵風格,一言以蔽之,簡明實用。

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擔任校長時,蔣百裏給學生上課,先不講,在黑板上寫一個題目——一個人打十個人怎麽打?讓學生們討論。

此地是中國當時最高軍事學府,堪稱眾星雲集,然這些未來叱咤風雲的將領們面對這個題目,瞠目結舌,無言以對——是啊,這一個人打一個可以討論,打十個除非對方個個病貓,又如何打法?

半晌,百裏將軍乃從容講道——一個人打十個人的法子,便是一個一個地打,打了一個再打一個。一句話點出了兵法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精髓,眾人恍然大悟之下,這堂課學到的東西大概終生不會忘記。

對日

蔣百裏將軍一生研究對日作戰,1923年即斷定中日將來決戰之地為平漢線以西的襄陽、洛陽、衡陽,他所做的《國防論》成為指導當時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方針之作。

時抗戰軍興,敵強我弱,形勢嚴峻,當此艱難時刻,蔣百裏卻發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國情後,堅定鼓勵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敗了,就退,退了還是打,無論打到什麽田地,窮盡輸光不要緊,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一時傳徹全國,輿論為之振奮。

而中日此後的戰況一如將軍所料。中國最終也沒有和日本講和,終於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有趣的是,蔣百裏將軍在討論中日問題時,首先就指出——中國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好家夥,就這一句話,能被標榜愛國的人士罵死的——誰說我中華民族不尚武?這個帽子誰敢戴啊?蔣百裏敢戴,他說的有道理,我們“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能和德國、日本這樣的軍國主義比尚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