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戰略理論

第一章 戰略

我們在上文已經講過戰略的概念了——它是為了利用戰鬥達到戰爭的目的。戰略原本只跟戰鬥有關,但是戰略理論研究除了戰鬥外,還要涉及戰鬥的實施者(軍隊本身)以及同軍隊有關的主要問題。因為,戰鬥是通過軍隊進行的,並且首先對軍隊產生影響。對於戰鬥本身,戰略理論肯定要從它可能取得的結果和運用戰鬥時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智力和感情力量來進行研究。

由於戰略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鬥的運用,所以,它必須要為整個軍事行動設定一個適應戰爭目的的目標,即擬定戰爭計劃,而且與戰爭方案和具體的作戰計劃及為達到這一目標的系列行動與目標聯系起來。

所有這一切,我們只能憑借預想來確定,而事實上許多細節根本不是事先做好的。因此,戰略也要深入戰場,以便處理各種問題,並對總計劃做出修改。所以,戰略在任何時刻都不能停止。

然而,人們並非總是這樣看待這一點。在以前,戰略往往是由軍隊掌握而不由內閣掌握,這是明證。可是,只有在內閣近距離貼近軍隊時,這樣做才是恰當的。

在制訂計劃時,理論將闡明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並使那些少數作為規則或者原則的東西顯現出來。只要我們回顧前面所講的,考慮到戰爭涉及重大問題,那麽就很容易發現,只有具備非凡的洞察力,才能考慮到所有這一切。

倘若一位君主或者統帥擅長於一切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手段進行戰爭,那麽他就具備了天才般的能力。然而,這種天才的作用不是展現在新發現的行動、引人注目的方式上,而是在整場戰爭的結局中。

值得我們贊賞的是,局勢的發展與他所做的假定相吻合,整個行動安排是無比的協調。一個研究者,倘若在結局中未能發現這種協調,他就容易到沒有天才和不可能有天才的地方去找天才。

戰略使用的方式和手段非常簡單,並且因為經常反復運用,已經廣為人知。所以,倘若聽到具有一般常識的人過多地談及它們,勢必會貽笑大方。比如,在戰史中屢屢出現的迂回戰術,如果總是被人稱作為最透徹的洞察力的表現,被贊嘆為最傑出的天才的表現,被當成是最淵博的知識的表現,那麽將是無聊的言論。

更為可笑的是,這些批評者總是根據庸俗的看法而將精神因素從理論中剔除,他們只願意論述物質因素,並將一切都限定在優勢和均勢、空間和時間這幾個數學關系上,局限在幾條線、幾個角上。

當然,如果評論者只有這樣膚淺的見識,那麽他們恐怕連給小學生出數學練習題的資格都沒有。我們認為,戰略根本不是什麽科學公式和習題的問題,掌握事物之間的關系是極為簡單的,而在戰爭中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則較難把握。

不過,哪怕是精神力量,也存在於戰略的最高範圍之內,即戰略接近政治和治國之道。只有它們混合在一起的地方才是復雜的,它們的種類和關系才是豐富多彩的。

在這裏,它們對行動方式的影響比對軍事行動規模的影響要略小一些。在行動方式占主導地位的地方,精神力量的作用就明顯降低很多,比如在戰爭的具體大小行動中。

由此可見,在戰略上,所有一切都較為簡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理解戰略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雖然說,我們只要根據國家的各種情況確定了戰爭能做什麽,確定了戰爭應該怎麽樣,就容易找出發動戰爭的道路,但是,要想持之以恒,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將計劃貫徹下去,不因為千萬種理由而動搖,那麽除了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頭腦外,還要具備堅毅的性格。

因此,在成千上萬個優秀人物中,雖然有的可能以智力而出眾,有的可能以大膽或意志堅強著稱,有的可能以洞察力見長,但是可能沒有一個能夠具備這些品質而高人一等的統帥。

在下決心方面,戰略跟戰術相比,更需要堅強的意志力,這似乎是很奇怪的言論,凡是了解戰爭中這方面情況的人是不會有任何疑慮的。在戰術上,情況瞬息萬變,指揮官總覺得自己好像被卷在漩渦裏一樣,不冒險就無法與之搏鬥,他只能強行壓制隨著戰局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的疑慮,勇敢地冒險前行。而戰略則進展非常緩慢,不管是自己的疑慮還是別人的意見,甚至是不合時宜的懊惱都能產生較大的作用。

在戰術上,人們起碼能親眼看見一半的情況,而戰略卻不一樣,所有一切都依靠揣測和猜想,因而信心也就相對較小。也因為這樣,許多將帥在采取行動時就已經深陷錯誤的疑慮之中了。

我們以腓特烈大帝1760年的戰局為例。這次戰局曾被譽為戰略上的真正傑作,它以出色的行軍和機動而舉世聞名。不過,難道我們敬佩不已的是他那種忽左忽右的迂回戰術嗎?難道我們要將這種戰術當作高超智慧的外在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