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第2/12頁)

稻田所謂的打,並不是和蘇聯全面開戰,而是進行有限的火力試探。在稻田看來,侵華戰爭之所以始終不能得到徹底解決,就是因為背後有蘇聯威脅,使得日本不得不分出相當兵力來對其警戒,但問題是蘇聯究竟有沒有威脅,有多大威脅,始終得不到確鑿證明。

要是能夠在某一地點試著打一下,就能解出這道題,知道蘇聯的威脅究竟有多大。

稻田認定張鼓峰正是能用於試驗的“某一地點”。因為地形所限,這裏兵力最多也只能用到三個至四個師團,不太可能擴大為全面戰爭。即便搞糟了,輸掉一個小山丘也沒什麽了不得,再糟一點,無非是報銷一個師團。

還要再糟一點——不可能再糟下去了,張鼓峰西面還有圖們江作為屏障,殘局是一定可以收拾的。

搞糟只是做壞的打算,還有好的方面。想想看,假如蘇聯不動手或動手後不堪一擊,日本不僅可以挽回面子,更重要的是,還能從此放心大膽地將警戒兵力大批調入中國關內,到那時,侵華戰爭絕對有望迅速取勝。

稻田“打打看看”的膽子或者說是創意,仍然來自那個叛逃的留希科夫。

沒有蘇聯的肅反運動,留希科夫不會被迫來東京。作為蘇聯在遠東的特務頭目,留希科夫同時也是遠東地區肅反工作的總負責人。在他任職的短短一年時間裏,遠東有二十萬人遭逮捕,其中被處決者超過七千。

留希科夫在莫斯科的朋友給他通風報信,提醒他“注意安全”,留希科夫馬上意識到自己即將被送上斷頭台,於是慌忙出逃。

連肅反工作的負責人都要被迫亡命海外,可見肅反運動是何等冷酷無情。這一期間最常見的現象是:人們提心吊膽地等待那個恐怖的敲門聲,最後門沒有被敲響,他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是鄰居一家從此消失了。

1910年日本發行的一張明信片,遠處即為當時的參謀本部。在日本軍部內部的分工上,參謀本部掌管陸軍軍令,陸軍省負責陸軍行政事務。說得更簡單一點,參謀本部管打仗,陸軍省管後勤。

經過肅反,遠東地區已經人心惶惶,內部出現極度不穩的跡象,稻田認為,這正是出手試探的絕好機會。

稻田一言既出,作戰課掌聲雷動。那些年輕好戰的作戰參謀,瞬間都像稻田一樣,有了種被注射雞血之後,馬上手握鍵盤,準備繼續打怪升級的沖動。

“稻田計劃”很快就引起了參謀本部和陸軍省(二者合稱軍部)高層的興趣。

1938年7月16日,參謀本部向“朝鮮軍”下達命令,要求調兵向張鼓峰集結。

“朝鮮軍”是駐於朝鮮的日本軍隊,具體來說就是第十九、二十兩師團。第二十師團早就到中國關內參戰去了,“朝鮮軍”只有第十九師團可以調遣。

第十九師團成立於1915年,已有二十多年的建軍史,屬於常設老師團,訓練素質很高,此前也一直擔任對蘇的第一線防務。盡管如此,“朝鮮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將仍不敢冒失,他將第十九師團集結於圖們江,但嚴禁其擅自出戰。

從“朝鮮軍”司令部到第十九師團,等的就是一紙正式命令。

最後一道關

針對“稻田計劃”,各部門開始坐下來進行商談。外務大臣(外相)宇垣一成首先表示反對,他顧慮的主要是國際形勢,覺得邊境糾紛終究還得靠雙邊談判來解決。

軍部向來是擦屁股時才會想到外務省,所以宇垣的想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接下來一個人的意見卻不得不姑且一聽。

這個人是海軍大臣(海相)米內光政。米內擔心,武漢會戰在即,長江上的登陸作戰需要大批軍艦護衛,以保證武器和兵員的運輸,到時大部分小型艦艇都要拿去使用,萬一再同蘇聯開戰,海軍將無法確保圖們江及朝鮮海峽的交通安全。

海相的不同意見很快就被稻田給頂了回去:放心,蘇聯不會動手,我們陸軍正是要取得蘇聯不動手的確證,所以才要打這一仗,你們海軍就放一百個心吧。

這一似是而非的說法很難讓米內信服,但軍部這些人卻都很聽得進去。

據史學家研究,武漢會戰前,正是日本戰時經濟得以順利維持的頂峰,也就是說,戰爭消耗和生產力水平恰好維持住了平衡,這也是稻田的理論能夠在軍部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物質條件。

眼看作戰命令即將下達,只剩最後一道關了。

這道關本來不過是一個形式主義的過場,讓軍部意想不到的是,到頭來它卻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難關。

在張鼓峰行使武力,以及進行必要的動員,必須取得裕仁天皇的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