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緬戰役的前期戰鬥中,遠征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車輛就是前面提到的M3A3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是焊接車體,裝備一門37毫米炮,三挺機槍,車上有無線電通信設備,是M3系列坦克最完善的型號,其出色的越野能力在地形復雜的緬北戰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緬北前線,盡管隨時有戰鬥損耗,中國遠征軍通常保持有100至125輛M3A3坦克,是對日軍作戰的鐵拳。

前進中的遠征軍裝甲部隊M4A4戰車

不過,這種坦克也有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裝甲還不夠厚。卡爾·伯克士官長評價,“日軍的47毫米反坦克炮炮彈可以從炮塔的一面鉆進來,又從另一面飛出去,如果被它打中了車裏的彈藥,會給所有乘員帶來滅頂之災。”直到1944年4月,遠征軍開始裝備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在歐洲戰場面對德軍56噸的虎式坦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在亞洲戰場根本找不到對手,其最厚178毫米的正面防禦裝甲讓日軍所有的反戰車武器無能為力,其75毫米的重炮卻可以擊穿任何日軍戰車的裝甲。這種“變態”的戰車成了遠征軍裝甲部隊在緬甸戰場的殺手鐧。

不過,由於謝爾曼坦克的重量,使它在緬北叢林作戰中略顯笨重。而且,1944年10月史迪威與蔣介石失和被解職回國,美軍對國民黨軍的軍援自此轉入消極。因此,在緬北戰場上的謝爾曼坦克數量不多,在遠征軍裝甲部隊中,最好的情況下,每個營也只有一個連能裝備這種戰車。

和遠征軍裝甲部隊並肩作戰最多的是新22師,雙方相互派遣了聯絡軍官。正是這支部隊的英勇善戰,改變了美國軍官中對中國士兵作戰能力的普遍懷疑。

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那個時候大多數國民黨軍的部隊訓練不足,人員缺編嚴重,而且上層腐敗嚴重,軍隊士氣低落。日軍1944年發動豫湘桂戰役的時候,前鋒打到了貴州的獨山,對陪都重慶威脅很大。倉促間,國民黨方面緊急調動首都警衛軍——第97軍迎頭阻擊,卻在日軍一個聯隊面前一觸即潰。這個令人難堪的戰績並非不合理。按照國民黨軍的編制,正常情況下一個軍應該有三萬人,這個97軍參戰的時候有多少人呢?據統計是9800余人,其中有槍的,不到三千,算起來,實際上也就一個團的兵力。史迪威發現大多數國民黨軍的師只有五六千人,遠遠低於額定的一萬名戰士,裝備更是落後而且缺乏維護。

在裝甲部隊的有力支持下,新22師以其出色的戰績改寫了這種消極的印象。它是當時中國軍隊最優秀的幾個師之一,其骨幹為第一次入緬遠征軍部隊中隨同杜聿明轉戰野人山的幸存官兵,對日軍恨之入骨。美軍注意到,在作戰中,兩個中國最能打的師新38師和新22師作戰風格迥然不同。新38師師長孫立人精通中國傳統兵學,又是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生,善於大範圍的穿插迂回,但陣地進攻時完全是美國陸軍的標準打法——步伐穩健,不求速度,用猛烈的炮火把對方陣地打得雞犬不留,然後才出動步兵進占;而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總是強攻開路,善於攻堅,充滿法國聖西爾軍校提倡的主動進攻精神。廖本人是這所軍校畢業的高材生。裝甲兵團經常被安排與新22師配合,也正因為坦克在進攻中最能發揮作用。新22師在緬北戰場雖然經常付出高昂代價,但堪稱攻無不克,為自己贏得了“虎師”的威名,也洗雪了中國軍隊的名聲。

在美軍顧問和中國軍人的共同努力下,裝甲兵團在1943年12月23日從蘭姆伽訓練基地出發,一周以後到達中印公路的起點雷多。經過短暫的機械檢修和補給,他們隨即踏上翻越野人山的艱難征程。當時,中日兩軍正在新平洋以東的於邦一帶膠著對峙,緬甸雨季的瓢潑大雨和日軍第18師團的頑強抵抗,讓遠征軍進展遲緩。1944年1月11日,經過96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裝甲兵團第一營穿越鬼門關山口,到達胡康河谷谷口的新平洋前線。開進途中,美軍顧問抓緊一切時間向遠征軍官兵灌輸戰車部隊的戰術,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國官兵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史迪威把裝甲兵團到達前線的消息迅速公布出去,作為提升士氣的興奮劑,果然軍心大振。

遠征軍M3A3戰車渡河前進

行進在中印公路上的M3A3戰車

八莫戰場被摧毀的日軍戰車,炮塔都被炸掉了。

裝甲兵團能夠這樣快速進入戰場,應當歸功於皮克準將指揮的工兵部隊。他們在戰鬥部隊後方以最快的速度建設起一條四車道的等級公路,無論山勢如何險惡,公路和前線部隊的距離從來沒有多於一天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