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

因為密支那顯然是被拋棄了,丸山房安大佐的惱怒是可以理解的。第54師團的退卻,等於宣布了密支那解圍的失敗,對守軍的士氣打擊很大。丸山因此怒罵本多政才“反復無常”。

但這對日軍來說,也是個無奈的選擇。

如前所述,密支那城下,來援的第53師團日軍已經與守城的第114聯隊取得聯系,雙方確定在8月8日同時向城北中美混合部隊發動攻擊,以解密城之圍。密支那在孟拱以北,但其入城之路卻在城北,所以,日軍援軍繞到城北與第114聯隊呼應,事實上已經把密支那周圍的中美聯軍都納入圍中。雖然日軍的胃口大了些,但從戰略角度來說,的確構成了較大威脅。

本來,在對機場的反擊作戰中,由於丸山大佐錯誤地采用了集團沖鋒的戰法,造成進攻之中日軍大量的人員傷亡,密支那守軍頗傷元氣。但援軍到來的消息讓日本守軍精神大振。為了完成與第53師團的內外夾攻,他們仍然竭盡余勇,集中精銳組織了一支反擊支隊,期待著奪回機場,把中美聯合部隊趕進叢林。

但是,就在8月7日,由於緊緊尾隨田中新一所部的第114團將第18師團總部包圍在了孟拱縣城,第53師團的援軍奉命回撤,被迫轉用於營救第18師團,增援密支那的努力就此告終。

密支那—孟拱間的道路上,隨處可見盟軍標語。

當然,接到本多的命令以後,因為密支那的重要性,日軍第53師團師團長武田磐少將,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不顧一切來一次攻擊,打通與城中的聯絡。經過試探,日軍發現密支那城北的中國軍隊已經嚴陣以待,這支包括第150團、第88團、第89團和第42團,四個主力團的部隊按照扇形排列,似有將日軍誘入包圍圈圍殲的計劃。根據親日的土人報告,這支中國軍隊並至少加強有野炮八門、榴彈炮六門,戰鬥力不可小覷。雖然在大陸作戰期間,日軍通常把自己的一個聯隊與中國軍隊的一個精銳師相提並論,但是經過胡康河谷的戰鬥,日軍在計算遠征軍的戰鬥力時,已經放棄了這個公式。考慮到增援部隊主力只有兩個半聯隊,武田明白這不是一個可以在短期突破的陣容,因此在最後一刻還是選擇了退卻。

武田的思路是對的,但是執行起來還是出了問題,因為中國遠征軍新一軍新38師的王牌第113團一部,已經做好了攔截這支敵軍的準備。

孫立人回憶這一戰,稱第53師團“由孟拱趕往密支那增援,走到南堤,聽見我軍已經兵臨孟拱城下,便立即回轉身來,打算和孟拱守敵夾擊我軍,使我軍腹背受敵,以換救孟拱的危急。不料21日晚上,在威尼附近被我第113團第8連排哨一擊,就打得陣勢大亂,糊裏糊塗地用密集隊形沖撞一陣,結果不但沒有能夠解救孟拱之危,反被一個排哨打得七零八落,連第53炮兵聯隊長高見童太郎大佐都死在裏面,敵軍當時的慌亂可見一斑了。”

根據時間核對,這裏面提到的“高見童太郎”應是日軍第53師團第53野炮聯隊聯隊長高見量太郎大佐。實際的戰鬥也遠不是一個“排哨”所為。

實際上,高見量太郎大佐率領的部隊不僅僅是炮兵,他指揮的是一個步兵炮兵混合,相當於一個步兵大隊的部隊。這支部隊作為第53師團援軍回撤的先鋒,沿著緬甸北部的窄軌鐵路,匆忙乘坐小火車往回趕路。因為炮兵總是在行軍序列的後方,部隊後撤的時候反而成了前鋒。本來,這種後撤在盟軍已經取得制空權的時代十分危險,但此時已經進入雨季,連日暴雨不停,盟軍轟炸機的空襲也少了許多,只是偶爾有P-51野馬戰機掩護運輸機經過,也是飛向密支那方向,顧不上和地面的日軍較量。總的來說,高見這一路日軍後撤時候遇到的麻煩還不算很大,僅僅是由於雨季造成路基坍塌嚴重,不時需要停車修路。日軍行動時停時走,沿著鐵道機動,始終避免在中國遠征軍面前暴露目標。從這一點看,武田少將的確有在最關鍵的時刻悄然回到孟拱,和孟拱守軍再來個猝不及防的內外夾擊,實現中心開花的打算。

讓高見倒黴的,是孫立人身邊的驍將——新38師少將副師長唐守治。這位年輕的將軍在巡查的時候,感到孟拱城東鐵橋與南堤之間似乎是個空隙。這個地點在第114團背後,卻無兵把守。當時第114團則已面向孟拱全部展開,正在開始攻城。唐副師長擔心一旦日軍有一支小部隊從此滲透過來,會給第114團帶來麻煩。於是下令在這個方向的威尼第478號鐵道岔路上部署一支警戒部隊。當時已經是6月20日,第113團剛剛到達孟拱戰場,只有先頭分隊能夠投入戰鬥,主力還未到達。因為孟拱周圍兵力比較緊張,接到唐副師長命令,第113團只好緊急抽出一個連趕往第478號鐵道岔路警戒,這個連,就是牛志仁連長的第8連。牛連長20日接到命令,連夜趕路,在21日到達預定警戒地點。強行軍趕至第478裏程標處的第8連,只能在冰冷的雨水中挖掘散兵坑,組成一條警戒線,部隊兩個星期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幾包餅幹和著雨水就是戰地夥食。聽著身後孟拱城激烈的槍炮聲,部隊有些牢騷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