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劉玉峰和他的《山村復仇記[13]》

甘老廣

1929年1月1日,劉玉峰出生於河南省上蔡縣一個偏僻貧瘠的村莊。童年時代,飽受水、旱、蝗、湯(湯恩伯兵災)四大災害之苦,從小便深刻體驗到中國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他讀小學時已酷愛文學。12歲那年麥收季節,父親叫他看場。有一天他躲進磨房,抱著魯迅的《呐喊》看得入了迷。父親見場上沒人,提著根竹鞭四處找,來到磨房見他在看書,頓時消了氣,竹鞭也隨手丟了。父親雖沒多少文化,但對兒子迷書卻很寬容,為讓兒子多讀書,常在安排家務和農活時給予適當照顧。劉玉峰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閱讀了不少古典文學名著和當代進步作家的著作,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

l946年在汝南高中讀書時,他目睹了一樁當地縣長收買打手報復殺人的事件,憑著一腔義憤奮筆直書,寫成處女作小說《誰叫你多言》,發表於河南省《群力報》,接著又連續發表了三四篇“千字文”。不久,校方察覺《誰叫你多言》掲露了國民黨政權的罪惡,容不得他這個“赤色分子”留在學校。他被迫輟了學,之後,參加了革命工作。

l949年,他隨解放大軍南下,在義寧縣五通區任區長。1950年調陽朔縣福利區任區長。l951年7月24日在陽朔林家村的剿匪戰鬥中,他腹部、腿部兩處負重傷,左腿因此成了終生殘廢。住院治療的日子裏,開始構思反映剿匪鬥爭的長篇小說《山村復仇記》。l952年初,在臥床不起的情況下,伏枕疾書20個晝夜,完成了18萬字初稿,全文寫在4大本土改時沒收地主的舊式紅格直行賬本上。他參加革命後,投身緊張殘酷的農村階級鬥爭生活,已經4年沒空閑時間看書寫作,幾乎是“多年秀才如白丁”了。因此,小說初稿白字連篇,還有很多字因寫不出而留著空格。盡管如此,小說稿交到華南人民出版社後,仍受到高度重視,編輯們給予了熱情鼓勵,並肯定了初稿的質量。後來因“三反”“五反”,出版社和他本人都被卷入,小說稿曾被當作有反對陽朔縣委的嫌疑而調回桂林地委宣傳部長期受審査。

1954年劉玉峰調來臨桂後,先後任過會仙中學校長、教育科負責人、科委副主任、稅務局局長、廣播站負責人、人民銀行副行長。他從1954年開始修改《山村復仇記》初稿。l955年請了半年創作假對稿件進行系統加工,字數增到27萬,使原稿由“剿匪素材匯編”變成了具有小說特點的雛形。以後幾年,他堅持利用業余時間,斷斷續續地對小說的部分章節進行加工。在修改過程中,桂林地委宣傳部、廣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中南作家協會曾熱情關懷過這部小說的修改和提高。廣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李金光、中南作家協會秘書劉岱還花費了不少心血,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1956—1959年4年中,小說稿轉投了6家出版社和文藝領導機關,先後獲得了廣西的陳白曙教授、著名作家胡名樹、省文聯毛正三、文藝處麥寒(曽海君),以及《廣西文藝》的李汗、徐君慧等同志的有益幫助。此外,著名文藝理論家周揚、著名作家姚雪垠也看過原稿並來信提供具體建議。據劉玉峰本人統計,《山村復仇記》從改稿到成書,先後收到過來自各方的修改意見信共70多封。

l959年中國作家協會廣西分會召開成立大會,上海文藝出版社派錢舜娟編輯到會祝賀兼組稿。錢舜娟在會議期間看了《山村復仇記》全稿,認為基礎很好。她將稿子帶回上海,經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副主任吳真審閱,決定邀請劉玉峰去上海進一步潤飾加工,並作出盡快出版計劃。在臨桂縣委文教書記楊九的大力支持下,劉玉峰於1960年3月赴上海,在出版社住了半年,其中用45個日日夜夜將原稿潤飾增寫成45萬字。他一面修改一面謄抄,右手捏筆的三個指頭都磨出了老繭,指關節疼痛得吃飯也有點拿不穩筷子,經過拼搏終於完成了小說稿的定型工作。但是,過度勞累熬垮了身體,他突然肺病復發,頭發大把脫落,幾日之內成了禿頂,只得回桂。又由於當時全國已陷入經濟困難時期,紙張缺乏,小說出版只得暫時擱淺。

一年之後,廣西人民出版社社長余英表態:我們廣西有紙,可以出版這部小說。經過與上海方面交涉,取回了稿件。廣西人民出版社於1963年出版了《山村復仇記》上冊,兩次印刷19萬冊;1965年出版下冊,印刷9萬冊。

小說詳盡描寫了桂北解放初期的一場尖銳、復雜、殘酷的剿匪鬥爭。故事從桂北數縣交界的一個山區區政府新來了一位區長王群寫起,經過土匪圍攻區政府,血洗山村農會,到全面開展大圍剿,直至消滅最後一個匪首,王群負傷離職住院,區婦聯主任、原桂北遊擊隊女幹部徐翠接替王群工作,開了全區勝利大會為止。全書24章,前12章主要寫土匪的猖獗活動和我方執行寬大政策的偏差,後12章主要寫發動群眾,主動進攻的勝利情景。作者的創作意圖是通過剿匪鬥爭的描寫,告訴和平時期的年輕一代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同時,從哲理上展示階級鬥爭不是共產黨的發明創造,而是現實生活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