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錢人的問題(第4/6頁)

“這讓你在面對中國時的感受不太好;總統先生,我說得對不對?”

“沒錯,”雷恩同意,“你需要跟考特?艾德勒談談這件事,所有的駐外使節都是他的屬下。”

“我們在北京的大使是誰?”

“卡爾?希區,是個職業外交官,快六十歲了,應該是個很不錯的人。這是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個職務。”

“作為他服務多年的獎勵?”

雷恩點點頭,“差不多就是那麽回事,但我不是很確定。國務院不是我的地盤。”

而他沒說出口的是,單是一個中情局就已經夠讓他頭痛了。

這個團隊是由大西洋李希福公司、英國石油,以及俄羅斯最大的石油探勘公司所合資組成。在這其中,以俄羅斯的公司探勘石油最有經驗,但卻最缺乏專業知識,所使用的技術、方法也是最原始。不過這並不是說那些俄國探勘者都是笨蛋,他們當中有兩個人是極有天份的地質專家,紮實的理論、概念讓他們的英美同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們演習利用最先進的探勘設備的速度也幾乎像設計這些裝備的工程師一樣快。

多年來,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亞東部這一帶,在地質上與阿拉斯加北坡油田和加拿大北部簡直就是雙胞胎,而擁有後兩個地區的國家也因此得到了蘊藏豐富的廣大油田。但困難的地方是怎樣把適當的探勘裝備運到西伯利亞,以確認其相似的地方並不僅止於外表的地貌而已。

運送裝備曾經是這些人的小小夢魘。當裝備從海參威上岸後,就被火車運到西伯利亞東南部―――因為太重了,沒辦法空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穿越西伯利亞的原野,從馬格達加奇的北邊經過艾姆和烏斯特瑪亞,最後終於抵達卡劄切東方,並開始探勘的工作。

但是他們的發現卻使他們腳步慢了下來。從亞那河畔的卡劄切到寇林馬河畔的寇林斯卡亞,是塊蘊藏量足以跟波斯灣媲美的油田。探勘設備顯示地底下有著完美的連續穹窿構造,原油的蘊藏量驚人,而且有些地方離地面只有兩千尺,換句話說,只需要從永凍層再垂直下鉆幾十碼就可以開采到原油,而要鉆穿永凍層就像用軍刀去切結婚蛋糕般簡單。然而,不鉆試井是沒辦法確認油田範圍的,但如果要鉆的話,至少要鉆一百多個試井,美藉的主任工程師忖道,沒有人曾見過這麽有前景,或說這麽大的天然石油藏量,他幹了一輩子也沒見過。當然啦,鉆探石油還只是個小問題,北極本身才是個問題。在這個星球上,沒有哪個的天氣比北極更差了,單是把生產裝備運到這裏,就會是一項耗時多年的多階段投資,加上要建造機場,搞不好還需要建個港口讓運送重裝備的貨輪能開進來―――即使到那個時候,也只能利用短暫幾個月的夏天送貨―――而那些重裝備則是用來建造油管的,這樣才有辦法把原油運到市場上去。原油出口應該是經過海參威吧,美國人忖道,俄國人可以從那時把原油賣掉,然後用原油超級油輪將原油運過太平洋,也許是日本,也許是美國或是其他地方―――任何需要石油的地方,換而言之,幾乎是任何地方;接著便能從那些原油使用者手中收到強勢貨幣。對俄國人來說,他們可能要花上許多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讓自己的工業與消費者擁有資金來使用這些原油。但是,當他們具備這些條件後,經由銷售西伯利亞得到的現金就可能會反過來變成向其他產油國購買石油的支出,因為這些國家生產的石油反而比較容易運到俄國的港口,再送進俄國現有的油管系統。在一買一賣之間所產生的現金差異,比起在西伯利亞建造原油運輸管線所需要的天文數字支出,再怎麽算都只是個微不足道的零頭而已。因此,促成這種決策的誘因通常都是政治而不是經濟理由。

幾乎在同一時間,僅僅六百公裏―――或九百六十公裏外,有另外一支地質勘探隊伍正在塞顏山區的最東端工作。在這個地區住著一些半遊牧部落,他們幾個世紀以來都是靠著放牧馴鹿維生。某一天,有幾個地區牧民帶了幾塊發亮的黃色石頭走進當地的政府辦公室,這世界上沒有幾個人不知道這些石頭是什麽東西,於是政府馬上從莫斯科國立大學―――該校迄今還是俄國最優秀的學校―――派了一支調查隊前往當地。這支調查隊因為裝備比較差,因此可以先搭飛機,但最後的幾百公裏路程還是得靠騎馬。不過對支學術調查隊來說,這種落後的交通工具並不是問題,畢竟他們已經習慣莫斯科地鐵的不平衡了。

他們第一個碰見的是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他獨自和牲口住在一起,只帶著一把步槍防狼。自從二十年前妻子死後,老人就過著獨居的日子,不論國家政府如何更叠,他就像是被遺忘了一般,只有位於南方三十公裏處,一個荒涼小村裏的幾個商店老板知道他的存在,而老人的心理狀態也反映出他長期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每年大概都會獵上三四只狼,而且像每個牧民或獵人一樣,他都會把毛皮留下來,只是保存的方式有點不同。他會先把皮剝下來,把它們用石頭壓住,然後小屋附近的一條小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