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浮戲山峰險谷深,怪石嵯峨,層巒疊嶂,林木叢郁,洞穴隨處可見,泉水遍地噴湧。宋、元兩代,人民在浮戲山結寨自衛,抗金抗元,留下幾十座古城寨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既有北部風光的粗獷雄奇,又具南國山水的溫潤娟秀,它就是日寇入侵前聞名華夏大地的自然風景區──浮戲山。

浮戲山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著名風景區,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就建都於此。夏、商、西周稱其為“陽城山”、“童戲山”、“越戲山”,秦朝稱其為“老廟山”,《山海經》裏記述為“浮戲山”,據不完全統計,有記載的名稱就有十余種。

浮戲山屬中國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融山、水、洞、巖、林於一體,集險、奇、靈、秀、古於一身,有108座山峰、72處水系、100多條溶洞、200多座廟宇、近千種植物。歷代帝王將相、文人俠客暢遊於此,留下了許多遺址和軼事。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等都曾長期在此活動,創造了為人稱道的堯天舜日式的穩定與繁榮。老子、張道陵在此修煉,使之成為我國道教的主要發祥地。寇謙之在此修煉、著書、講道56年,創建了我國新天師道,所以浮戲山又成了新天師道的發祥地。玉仙聖母廟建於什麽年代,無從考證,有記載的全是修繕,據說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座廟宇,人們稱之為“老廟”。從夏朝開始,浮戲山就香客不斷,遊人如織,特別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十五的廟會,都安排三百六十六道社火,山東、山西、河北、湖北、陜西等省的老百姓都來參加,滿山遍野人頭積攢、香霧繚繞、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玉仙聖母有三百六十六個女兒,分布在天下三百六十六方,農歷三月十一是玉仙聖母的誕辰,女兒們都要回來慶祝,那三百六十六道社火,象征著每一個女兒率領一方民眾朝拜聖母。

浮戲山峰險谷深,怪石嵯峨,層巒疊嶂,林木叢郁,洞穴隨處可見,泉水遍地噴湧。所以,戰亂時期,被人們作為避難的世外桃源。宋、元兩代,人民在浮戲山結寨自衛,抗金抗元,留下幾十座寨堡。後經農民起義軍和官兵不斷修繕,用於戰鬥的堡壘、城墻、烽火台布滿了山巒,構成了我國最為壯觀的古城寨堡。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采取不抵抗政策,節節撤退,使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河南,一部國民黨軍隊竄進浮戲山,盤踞山寨作威作福。

1944年初,皮定鈞、徐子榮將軍按照中共中央向河南進軍的具體部署,率領八路軍太行部隊兩個團組成的豫西抗日獨立支隊,渡過黃河,進入豫西地區與敵人浴血奮戰,建立敵後根據地。1944年4月29日,皮定鈞司令員率領獨立支隊攻打皇姑寨,打跑了盤踞在浮戲山裏的國民黨部隊,決定把浮戲山作為豫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在這裏設了司令部、政治處、專員公署、區政府、公安局、電話局、電台、野戰醫院、後方醫院、軍鞋廠、電池廠、印刷廠、被服廠、制彈廠、修械廠、河南建設銀行、供銷社、作坊、倉庫、拘留所等二十多個機構,建立起河南抗日戰場的大本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為攫取勝利果實,一方面命令八路軍“就原地駐防待命”,另一方面命令數百萬國民黨軍隊以收繳日偽槍械為借口大舉向我解放區進攻,內戰的烏雲滾滾而來。9月25日,八路軍河南軍區接到黨中央的指示: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部隊要撤出豫西解放區。

皮定鈞司令員和徐子榮政委奉命帶領部隊撤離浮戲山。將士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山中的父老鄉親,揮淚南下。國民黨反動派卷土重來,偽鄉長王雨霖帶領還鄉團越過滎陽縣界向米河開進,揚言要血洗革命根據地,浮戲山又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