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另起爐灶

“靖南伯黃德功!”劉鴻漸斬釘截鐵的說道。

黃德功,字滸山,阜寧縣羊寨鄉人,少孤,與母徐氏居住在一起。

少負奇氣,膽略過人,十二歲那年,他母親將釀熟的酒放在家裏,被小黃偷飲而盡。

母親責怪他,黃德功笑著說:“這個償還您容易!”

當時北境戰事正急,德功持刀混雜在行伍裏,尋機而出,斬首二級,得賞銀五十兩。

歸而送給母親,說:“兒就用這個償還您酒錢。”

既而黃得功執鞭從軍,一直轉戰南北,從普通兵士做起,積累軍功至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但也僅此而已。

若論資歷,時年五十歲的黃德功從軍三十余年,從萬歷皇帝起便征戰四方、歷經大小數百戰。

之所以到如今仍只是個總兵,就是這靖南伯也是崇禎看在他今年奉詔勤王的份兒上給的。

糾其原因,一是非科舉出身,二嘛,朝裏沒人。

民族英雄戚繼光很能打,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數十年,把倭寇打的媽都不認識?明末有一萬萬百姓,為何卻單單只有戚家軍一支部隊能做到?

答:朝裏有人!

有張居正在,要糧給糧,要銀子給銀子,戚家軍之所以能打,訓練是其一,將領是其二,但還有一點是舍得給銀子。

之前有說過,明朝把北蠻諸如女真、蒙古各部以及東夷分等級來算軍功,而戚家軍當時首屈一指,殺一個倭寇賞銀百兩,縱明一朝僅此一家。

劉鴻漸說完,崇禎沉默了。

從崇禎的角度看,用人首先看人品,這人品無非就是夠不夠忠義,然後才是看你能力,否則,你個人能力再強,一朝得了兵權,轉身就造反,誰受得了?

除此之外還得有一點,你自己知道自己忠誠不行,還得讓皇上、讓朝廷知道,否則袁都督便是下場。

在崇禎眼裏,這兩方面劉鴻漸自然不遑多讓,簡直不能太適合。

黃德功崇禎還是有點印象的,似乎是個老將了,但這黃德功?靠得住嗎?

“皇上,微臣敢拿人格擔保,此人絕對忠於大明!”看到崇禎的猶豫不覺,劉鴻漸保證道。

不論是崇禎,還是在座的諸位閣老,亦或是掌管天下士子升遷大任閱人無數的戶部尚書倪元璐,沒有人敢百分百的判斷一個人是忠是奸。

因為他們只能看到一個人的前半生,至於此人以後有何等機遇、又做出什麽決定,沒人知道。

但是,劉鴻漸敢。

他是穿越人士啊,其他人的事跡他也許不知道,但這黃德功那在明末是響當當的硬漢啊!

在1644年以前,便屢次殺的張獻忠哭爹喊娘,丟盔棄甲,到了前年,號稱投降界扛把子的張獻忠,更是看到黃德功就跑,壓根不敢與其打。

而明滅後,德功又投南明,隨弘光朝廷轉戰南方駐地抗擊滿清,一路上許定國投降了、左夢庚投降了、劉良佐投降了。

南明皇帝朱由菘說:“除了你我是無可依靠了。”

黃得功流著淚說“:我願意為陛下您效死。”

戰到最後,一箭貫穿黃德功左脖頸,左胳膊也徹底斷掉,得知大勢已去,右手拾起剛拔出的箭羽伺候而死,其妻翁氏聽說後,也自殺殉國。

什麽叫氣節?相比那些嘴上說的冠冕堂皇,清兵一到便躲進深山老林、明哲保身的所謂明末遺老,黃德功是粗獷、是沒文化,但他才是真真切切的民族英雄。

“皇上,你若信臣,就當信臣的判斷,黃德功定能幫皇上鎮守北境,他的忠義在日後您也定當可見!”劉鴻漸又加了個砝碼。

“也罷,就依愛卿所言吧,但時下京營正與江北三鎮叛兵作戰,黃德功也在其列,這差事還得你先擔著,還有何事?”

只是一件事便令崇禎頭痛不已,崇禎真怕這小子撂挑子不幹了。

“這第二,種植番薯和土豆需要提前育種、育苗,而且時下天寒地凍,番薯和土豆的存放也必須慎之又慎,微臣想在京郊擇一塊地作為育種營地。

此是大計,必須不斷的雜交、培育、實驗才能保證產量的提升,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有奇效,是以微臣打算建造屋舍,此需要不少工匠……”

劉鴻漸斷斷續續的說出心中的想法,讓百姓有飯吃,這是後世一位姓袁的爺爺最大的夢想,他做到了,我呢?

“就這些嗎?”崇禎還以為是什麽大事兒,心都有些提了起來。

“臣還想打造些小玩意兒,也需要工匠,鐵匠、木匠、石匠等都需要,而且,臣希望為這些人脫籍!”

明朝的戶籍制度一開始肯定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但明中葉以後,土地兼並加劇,跟著倒黴的不僅僅是軍戶,還包括工匠。

工匠世世代代不得科舉、不得經商、不得從軍,只能當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