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

面對李秀巨大的驚疑,韓謙只是淡然地說道:

“我們在西華、鄢陵之間,搭建了兩座長近二十裏的棧橋通過洪泛區,以便在敵軍主力被完全吸引到陳汴驛道南側及東南側時,汴京軍民能以最快的速度撤出!”

兩座長近二十裏的棧橋!

李秀恍然間明白過來,為何這段時間下蔡戰事如此緊迫,棠邑往下蔡投入的匠師、匠卒數量卻如此苛刻了,竟然在陳汴驛道以西同時搭建兩道棧橋通過洪泛區,確保汴京軍民快速的撤出。

李秀之前不是沒有想過修建浮橋的可能,但洪泛區的地形復雜,即便不用考慮水流的沖擊,修建浮橋的難度,也要遠遠大過水流平緩的溪河。

洪泛區淹水有深有淺,但普遍來說,淺淤處居多。

特別是入秋之後,隨著上遊來水削減以及河淮地區降雨減少,洪水漸退,很多地方大水都已退去,但黃泛區殘留下來的泥漿淤積卻深,仿佛沼澤,令騾馬陷進去行走都極艱難。

所有架設棧橋的浮舟,都需要專門打造,才能用於在洪泛區搭建浮棧,無法征用現有的民船進行改造。

兩道棧橋加起來長達三四十裏,僅這種專用的浮舟,就需要新造三四千艘才夠用吧?

李秀猜測最早不會超過五月,韓謙才著手大規模抽調匠師、匠卒,集中到壽州、霍邱的幾座造船場裏,但短短五個月的時間裏,竟然能造出如此巨量的專用浮舟,棠邑的造船能力,強到何等地步?

這些浮舟只要在造船場預先造成,之後經潁水北上,抵達預定位置後,再從中心河道往洪泛區邊緣快速鋪設,自然不用擔心被洪泛區擋在外圍的蒙兀斥候會察覺。

當然,十數萬婦孺要撤到鄢陵、西華兩縣境內的浮棧入口附近,也絕非三五個時辰就能做到,在此之前就需要將敵軍主力徹底隔絕在浮棧通道之外。

而之前所有人以為陳汴驛道是河淮溪河冰封凍實之前,汴京軍民往南、往西撤離的唯一通道,棠邑軍以及汴京守軍前期作戰部署也是圍繞陳汴驛道作為核心展開,甚至孔熙榮率六千先遣軍正被蒙兀人憋在陳汴驛道的南頭,徒有精銳兵力卻展不開。

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聲東擊西之計,目的就是要將敵軍主力吸引到南線,吸引到陳汴驛道的東側與南側,十數萬汴京軍民,才從陳汴驛道的西側新修浮棧,成功的金蟬脫殼。

也許到現在,烏素大石、蕭衣卿或徐明珍,都還以為十數萬汴京婦孺及五萬多梁楚聯軍被他們成功的封堵在陳州以北呢。

“所謂的大會戰,純粹是誘敵之餌?”李秀震驚問道。

“也不盡然是,要是蒙兀騎兵主力不南下,我還是想著將壽州軍全部趕到渦水東岸去的,那樣的話形勢更為有利!”韓謙負手身後說道,“現在只能說跟他們打了一個平手!”

以萬余人的傷亡,成功將十數萬汴京軍民撤出,甚至還從鄲縣、武亭、下蔡、渦陽等地疏導逾三十萬民眾南下,還叫打一個平手?

即便此舉遠不能說逆轉河淮的形勢,但也不至於說打一個平手吧?

這樣的局面,怎麽都要比十數萬軍民被殲滅汴京城中以及潁水、渦水之間的上百萬民眾都為朱讓控制強多了。

韓謙沒有安撫李秀內心震驚的義務,當下叫他走到鋪開地圖的長案前,跟介紹接應鄲縣、武亭守軍的作戰計劃。

再有一天,汴京軍民就能完全撤到鄢陵、西華之間,先行的人馬正經兩座浮棧長橋快速南撤,然後經停留在潁水上遊的軍民船往宛丘南側的新堤疏散。

而在鄢陵、西華兩座浮棧的北側、兩翼修有幾座堅固的小型城寨,可以供韓元齊、陳昆率汴京守軍及援汴軍撤入後,抵擋敵軍的銜尾追擊,但北線的兵馬在半個月內全部撤出,不是什麽大問題。

現在比較麻煩的是溫博、譚修群兩人率部所守的鄲縣及武亭兩寨,完全陷入敵軍的重圍之中。

由於援汴軍主力北上時,留下來足夠的戰械及糧草,這兩座城寨短時間內不畏敵軍強攻,但棠邑軍還是需要對其進行接應。

方案就是利用鄢陵、西華撤下來的專用箱船、棧板,在鄲溪河口位置——鄲溪河相對較淺,夏秋間洪水泛濫,河道淤積泥沙,在入冬水位下降後已經無法通航——往鄲城西側的鴉頭嶺搭建棧橋,形成往東援應鄲城、往東北援應武亭的支撐點。

倘若敵軍不放棄對鄲城、武亭的圍攻,考慮到泥漿地最多再有一個月就會凍實,到時候蒙兀騎兵將縱橫馳聘無礙,那就需要李秀率部在鴉頭嶺,利用險峻地形堅守到明年開春冰雪融化之後,再作其他打算。

當然,後續也會考慮將鴉頭嶺作為在潁水西岸直接威脅敵軍在亳州中西部立足的前營堡壘,但後期基本上會考慮移交給梁軍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