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

韓謙指派韓東虎親自負責指揮這次潛襲行動。

王轍沒有隨行,但沈鵬、趙慈等七名梁軍密間以及軍情參謀司十數名斥候武官,與兩營侍衛精銳騎兵在韓東虎的率領下,次日清晨從東湖出發。

等抵達臨淮後,他們會找機會分批換裝潛渡過淮河,進入泗州西部境內,往徐州北部摸去;除了濠州林海崢那邊會派小股兵馬配合渡淮襲擾潼口等地,會安排人馬做後期接應外,赤山會也會直接安排數艘海船分兩個地點趕到海州附近的海域潛伏下來。

而不管怎麽說,看著數百精銳鍵卒在這天氣漸涼時節離開駐地,在很多情況都不確定的情況下,就冒險潛入敵境搞這麽大的動作,還是叫人牽腸掛肚。

看著遠行的將卒消逝在蒼茫的薄霧之中,韓謙才在奚發兒、奚荏、霍厲等人的陪同下,從青蒼山北坡的小路繞道趕往歷陽。

不管保密工作做得多好,五六百名精銳侍衛騎兵突然從東湖北上,必然會引起諸方安插眼線的注意——為了迷惑這些眼線,韓謙清晨時隨同潛襲人馬一起離開東湖,使這一切看著像是他一次尋常的出行。

送走潛襲人馬,韓謙暫時也不回東湖去,而是在小隊人馬的護衛下,繞道趕往歷陽,這幾天就打算脫離普通人的視野,留在漣園裏署理公務。

高紹、馮繚、郭榮、郭卻、王轍等人一大早便趕到漣園等候了。

韓東虎率人馬北上,即便順利劫持溫氏族人而歸,即便不考慮其他變數,能成功叫呂輕俠等人投鼠忌器,不敢輕易使柴建從均州出兵進攻武關,但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此時真正鼓足勁想要進攻關中、滿心想著將關中並入疆域的乃是蜀國君臣。

在楚梁晉蜀四國之中,開國之初蜀國最為弱小,甚至弱小到蜀主王建都沒有敢直接稱帝,而是向梁國獻表稱臣,接受梁國的冊封而稱蜀王。

這些年雖說蜀國內部也是憂患不斷,但不管怎麽說都要比梁楚內亂不休、外敵頻侵好上太多,休生養息這麽多年,國力也勉強算得上是蒸蒸日上。

郭卻將一麻袋档案,著人搬進書房。

這幾年不知不覺間,軍情參謀司從蜀地搜集回來的情報,分門別類已經積存了這麽多。

韋群出使金陵這事,目前長鄉侯王邕都沒有從渝州派人過來知會,而他們派潛在蜀地的暗樁也暫時都沒有新的消息傳回來,韋群又不派人到東湖來接觸,他們目前所得到的確切消息就有限,能做的,就是先將以往搜集到的資料再過一遍。

“會不會長鄉侯那邊知曉我們的立場,而他們又支持出兵吞並關中,才沒有派人過來與通聲氣?”馮繚猜測說道。

從思州民亂順利解決之後,他們關注的重心便轉移到江淮來。

同時內部的人員調動也大,之前專司蜀地情報刺探的何柳鋒都升授都虞候、統領兵馬去了,自然不可能繼續盯著這一攤事。

目前軍情參謀司這邊僅有三名斥候武官專司其事,還有就是譚育良及赤山會跟渝州保持密切接觸的人馬更清楚蜀地的狀況,但從得知韋群出使金陵之後,才過去四天時間,一些更熟悉情況的人手還沒能調到東湖來以供問詢。

而三年多時間過去,馮繚、高紹、郭榮等人跟韓謙一樣,都需要重新梳理蜀國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

蜀國內部還是以長鄉侯王邕與世子王弘翼的爭嫡為矛盾焦點。

這幾年來,長鄉侯王邕治理渝州,控制巴南井鹽,又與敘州進行大規模的邊貿,積累大量的資源,得以形成以他為首,以樞密副使戚倫、伶官景瓊文、渝州司馬曹幹等人為核心、以左清江軍為支撐的軍政勢力。

而世子王弘翼雖說受蜀主王建的猜忌,這兩年格外的低調,但他內有侍中趙惟升,外有鎮羌將軍、蔚侯王孝先以及鴻臚寺卿韋群等一幹將臣相助,聲勢還是要穩穩壓過長鄉侯一頭。

最為關鍵的,就是蜀王王建雖然對世子王弦翼頗為猜忌,卻始終沒有流露出換嫡的念頭。

現在即便能推測長鄉侯王邕極可能也支持蜀軍進攻關中,但長鄉侯王邕是出於怎樣的心思才去支持,卻很難平白無故的去揣測。

是看到蜀國君臣都強烈主張如此、他個人不能逆違,還是說他從中看到有更好的擴張權勢或爭嫡機會?

韋群作為跟蜀世子王弘翼更親近的蜀國大臣,他再度趕到金陵,無疑蜀世子王弘翼一系也是主張趁火打劫、進攻關中的。

之前推測灌江樓有可能在暗中推波助瀾,要說跟長鄉侯王邕跟神陵司的淵源更深一些,灌江樓許以怎樣的條件,使王邕、王弘翼至少在表面上對蜀軍聯楚伐梁一事形成一致的意見?

而蜀主王建之前就是因為猜忌世子王弘翼,擔心王弘翼進一步坐大後會萌生篡位之前,甚至在梁帝朱裕篡位,梁國第一次內亂時,放棄進攻關中的機會,這一次又是出於怎樣的心態,對關中地區起了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