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

李知誥在舒州上書請求分出一部兵馬移駐隨州,馮繚與韓道銘、韓道昌猜測晚紅樓與鄭氏必有幕後交易,鄭氏才有可能同意叫鄂黃兩州北側的荊襄東北腹地落入淮西禁軍的手中。

棠邑目前正跟淮東、壽王府打得火熱,也無意去壞晚紅樓與鄭氏的好事,但馮繚、韓道銘他們卻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渾水摸魚的機會,可以乘機實現棉布、棉絮納入秋賦等目的。

馮繚也是派人連夜攜帶舒州奏函的抄件渡江趕往東湖交到韓謙的手裏,而韓謙的回復也是趕在次日入夜之前就送回金陵城中。

“祖父及諸大人在上,見字如晤。舒州奏函之事,我已知悉,思量之,以為我等不應視此事有可乘之機而謀己利,遂擬此信傳視諸大人。即便不為大楚社稷著想,壽州軍也是棠邑將卒目前唯一之大敵,應想盡一切辦法、聯絡一切力量,削弱之、打擊之。左武衛軍或左龍雀軍,能分一部移往隨州,從淮陽山與桐柏山之山口窺視壽州軍,必能對壽州軍施以極大的壓力,我等不應摻以雜想,當不遺余力支持之。雖說新津侯此議,或有黨同伐異、經營根基之想,而朝堂之上,諸王公大臣必也有爭議,但諸大人在朝堂之上,應該大聲疾呼,朝堂將吏視事之標準,應當檢視是否有利大楚社稷,而非種種人心之揣測。如有必要,此信可傳視壽王殿下,我在棠邑也會上書奏請其事……”

韓道銘、韓道昌皆是長輩,韓謙在信函裏遂以大人相喚。

看到韓謙緊急派人傳回的信件,韓道銘、馮繚、韓道昌他們都頗為意外。

他們沒想到韓謙不僅不贊同他們渾水摸魚,甚至還要他們說服壽王楊致堂等人,不遺余力支持淮西禁軍分兵移駐隨州,而不去管呂輕俠、李知誥等人與鄭氏暗中交易之事。

當然,就短時間來說,左武衛軍或左龍雀軍分兵移駐隨州,對棠邑是有好處的。

第一是淮西禁軍相對充足的兵力,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出來,從西翼牽制一部分壽州軍,能有效減緩棠邑所承受的軍事壓力。

第二哪怕是從經營棠邑的角度著想,他們也應該希望左右兩翼能盡可能減少駐兵,越發突顯出棠邑的重要性來。

然而從長遠來說,晚紅樓與鄭氏更緊密的媾和在一起,根基紮得更深,對他們卻是不利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即便不強烈站出來的阻撓,也應該渾水摸魚,趁機謀求一些額外的利益才是;甚至可以趁著延佑帝對李知誥、鄭氏進一步寒心之機,多少更多的挽回一些延佑帝的信任。

他們卻沒有想到韓謙緊急傳來的回復,是這樣的大義凜然。

不過,韓謙態度如此明確,韓道銘、馮繚、韓道昌也是遵照其意願行事,當夜就持信去見壽王楊致堂,希望楊致堂一起盡快推動淮西禁軍分兵移駐隨州,以便能將一部分壽州軍牽制過去,省得壽州軍在韓謙大婚的日子制造兵釁戰端。

壽王府此時正不遺余力的組建水軍,擴大對潤州以東沿江、沿海的防務。

即便在左神武軍都指揮使柴建緊接下來的奏疏裏,舉薦鄭榆之子、右龍雀軍副都指揮使鄭興玄接替他出任邵州刺史,與鄭氏交換防區的意圖便昭然若揭,但壽王府受到的利益牽涉也是極微。

壽王府傳統勢力範圍在袁州、洪州,對湖南、荊襄皆無涉及,神陵司舊屬一脈,與鄭氏達成交易,要交換彼此的防務,以便雙方更務實的經營勢力,楊致堂此時也是願意捏著鼻子先認下來的。

這麽一來,沈漾等人的反對聲音便變得微乎其微,十一月下旬除了吏部調鄭興玄執掌邵州外,樞密院也很快正式簽署令函,著周數率左武衛軍移駐隨州北部,以便能出淮陽山,到光州、霍州境內積極尋找戰機。

如此快速的決策,主要也是晉國內部動蕩使梁軍大規模往北線集結,因此這個冬季也是楚軍調整北線防禦部署的最佳良機;沈漾、楊思也沒有在這事上過多的糾纏。

韓道銘在政事堂所說的話很震耳發聵、直指人心,不在最有利的時機調整兵力部署,難不成如此糾纏扯後腳,拖延梁軍主力的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南線,大楚再調兵遣將不成?

鄭暉所部與柴建所部怎麽也要小半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完成全部的換防,但周數統領的左武衛軍這段時間都撤到舒州內線修整,在廬江防線又沒有承擔什麽防禦任務,接到樞密院的令函後,便即刻以最快的速度,分批從舒州城開撥。

上萬兵馬,先乘船分批沿長江西進,到黃州城南碼頭登岸,然後沿著黃州城東側的驛道,一路北上,直到進入隨州東翼的應山、禮山兩縣境內。

桐柏山在地勢上,屬於淮陽山的西麓余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