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 最後一場政變(2)

杜威在10天前出發去了柏林,去參加聯合國成立儀式,順便再簽署《全球軍備控制條約》,實際上是美、歐、日三家軍備平衡方案的總協議。在談判中,由於堀悌吉以五年不變換軍備控制的策略,最終日本海軍將噸位自我限定在80萬噸規模上,陸軍兵力不超過180萬。

如此一來,不但美國本來期望的北美聯合艦隊泡湯,還不得不接受將太平洋艦隊噸位壓縮在50萬噸上的補充條件,同時歐洲聯合艦隊派駐亞洲的分艦隊不得超過20萬噸和10萬人的規模——當然,歐洲聯合艦隊臨時前往亞洲進行軍演的時段只要事先通報就不在限制範圍內。

這限制對德國來說不值得一提,因為霍夫曼壓根就沒指望往亞洲派遣過多的力量,別說20萬噸,就是40萬噸也不見得能挑戰聯合艦隊的權威,當然聯合艦隊也犯不著來對付歐洲艦隊——6000公裏的原子導彈還是很可怕的,日本本土或許炸不到,炸印度卻綽綽有余了。

在這個《軍備控制條約》上,各國均心照不宣地不提核武器控制問題,不是德國忽略了這個問題,而是霍夫曼知道,就算他強烈要求兩國不得開發原子彈,該來的總是要來,而且因為預計美國很快就會擁有原子彈,所以日本的原子彈工程他不但不能予以幹擾,相反還要給予協助——德日簽署秘密條約,以軍備互助為條件,達成了對離心機設備的一攬子轉讓合同。

換而言之,48國軸心在表面上是解散了,但德國和日本還是盟友——至少私底下還是盟友。

不過這限制對德國來說有益無害,因為德國老早摸透了核技術第一門檻,正向氫彈進軍,而原本1945年8月就擁有原子彈的美國反而因為多方折騰,直到杜威臨走之前還沒能實現第一次試驗,奧本海默最樂觀的估計在1947年3月,但私底下認為9月份才比較可行,而日本因為德國掌握了離心機的數量,很容易掌握對方的進度,最樂觀的科學家認為日本哪怕一切路程都對,在1949年之前也搞不出原子彈,霍夫曼對此很滿意。

在《軍備條約》中還有一個疏漏的地方是潛艇:大概因為目前還沒有超過1萬噸的潛艇,所以無論如何列舉,大家都沒把潛艇往主力艦的方向去考慮,這恰恰是霍夫曼有意留下的後門,新一代德國潛艇已在設計之中,預計排水量超過9200噸,還準備搭載核反應堆作為驗證——這是炸彈派在取得突破性進展後,從能源派方面也傳來的好消息。

這艘核潛艇突破了以前的命名規則,開始命名為1948型:除了9200噸排水量和核動力外,還是第一艘以導彈為主要進攻武器的潛艇——將搭載8枚用V6導彈改造的潛射導彈,不過只能攜帶常規彈頭,核彈頭此時對V6潛射型還非常吃力,至少要等到小型化後才有可能。

依據這個發展速度,萬噸以上的潛艇很快就會上線,這樣德國就可以在《軍備條約》外再多做些文章,同樣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強大武器,而且是德國獨步天下的利器。

在核潛艇上線之前,霍夫曼也不會忘了核動力的超級戰艦,並首先會在水面艦艇上進行嘗試——一艘建到一半的軸心級航母就被指定為一號驗證艦艇。

由於能源派的重大進展,甚至施佩爾計劃也跟著調整:加入了核電站的內容。

除軍備控制外,聯合國大會在正式成立後立即宣布組建了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英國、蘇聯(只有這時候才合稱蘇聯)、中國一共8個國家被確定為常任理事國,並以常任理事國為核心組建了各專業委員會。

理論上聯合國最高權力機構是聯合國大會,但實際上大會除了一般性議程以及決定是否接納新會員國、選舉非常任理事國之外,沒有什麽特別權力。

除了聯合國大會,最重要的是三個機構:

第一,安全理事會,以德國為主席國,下設25萬維和部隊(含海空軍),而且這部分軍事實力是常駐的,只有聯合國才有權控制,任何其他國家是不能控制的,首批維和部隊包括10萬歐洲部隊(其實就是歐洲黨衛軍)、10萬美洲部隊(其實就是SS亞美利加集團軍)、5萬亞洲部隊(其實就是日本海軍陸戰隊),斯坦因納不出所料地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安全理事會在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方面負有主要責任,與霍夫曼那個時空不同,安理會不用執行聯大決議,安理會本身做出決議代表聯合國行使職權,在表決時也不采用一票否決制,而是采用比例代表制度,8個常任理事國擁有80%的表決票,15個非常任理事國只有20%的表決票(平均分布)。

第一屆當選為非常任理事國的國家包括暹羅、伊朗、伊拉克、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瑞典、烏克蘭、埃及、澳新聯合共和國和墨西哥。按照規定,非常任理事國任期6年,每3年改選其中一半,可以連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