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昭和維新(18)

“長官,剛剛收到電報,我軍已占領新喀裏多尼亞,敵軍抵抗甚微,據悉大部分力量已撤回澳新,只有少部分殿後部隊被我軍俘虜,戰事不算激烈,我方損失極其輕微。”

堀悌吉微微點頭:“這麽說,西太平洋上除無人島外,其余被敵軍占領的島嶼只有澳新兩地了?”

“是的。”大西瀧治郎問道,“需要制定進攻澳新的計劃麽?”

“澳大利亞恐怕是打不下來的,新西蘭也沒這麽好打,先評估一下敵情,看看敵人有多少兵力吧。”

“軍令部原本有粗略估計,認為澳大利亞有部隊20萬左右,新西蘭最多10萬兵力,經緊急動員後大概可再翻一倍,然後兩地原先駐守的美軍再加上這次從各島撤回的美軍預計12-15萬之間……”大西瀧治郎預估了一個數字,“總體兵力在70-80萬左右,即便往多了算,也不會超過100萬——對人口總和不到1000萬的澳新兩國而言,這幾乎是動員極限了。”

“所以有人認為澳新可下?”

“下不了的,至少短期內下不了,而長期就更麻煩……”一旁的松田千秋嘆了口氣,“新西蘭還有希望去爭奪一番,澳大利亞,實在太困難了。”

其他參謀們面面相覷,不知道為什麽會有這個判斷,既然判斷敵軍不超過100萬人,那就堆上100萬兵力打過去就是,哪怕100萬打不過,再加100萬就是了——陸軍現在可有400多萬兵力呢,再說,以帝國軍人之勇武,哪裏用得著200萬人,估計50萬就夠了吧。

堀悌吉微微一笑,示意松田千秋:“你給大家講講打不下澳新的道理。”

“首先,從地理上看,澳大利亞面積雖然廣大,但其人口稠密區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帶以墨爾本、悉尼為中心的城市地帶,這個位置比帝國本土到夏威夷的距離還要再遠上1000多公裏,如果到新西蘭,則要再遠上2000公裏,補給與後勤而不是兵力將是作戰最大的制約,德國本土到南美、中美差不多也是這個距離,以德國之強盛、又有全歐洲後勤力量為保障,到目前為止向中美、南美派遣的兵力還不到30萬,可見保障供應之難;

其次,從人種上看,澳新基本是白人人種,如果只是一般性戰爭,那就是純粹軍事力量較量,可一旦我軍要進攻其本土,可能會面臨全面皆兵局面,我們難獲當地之人幫助,反觀德國,不僅在南美有阿根廷、烏拉圭等拉普拉塔集團幫助,在當地還有歐陸裔白人和其他希望擺脫美國統治的人口幫助——比如目前親德的巴西政府,即便這樣,德國也不敢進攻美國本土,這和我們進攻澳新本土的顧慮是一樣的;

再次,目前我們兵力已嚴重不足。表面上看陸軍有400多萬兵力,可關東軍要預防東俄不能輕動,中國軍有中國大陸戰場,印度軍還在穩定印度局面,南方軍的兵力分布已從夏威夷、中途島、薩摩亞、斐濟、新喀裏多尼亞一線到馬裏亞納、菲律賓,兵力極度分散,如果不是聯合艦隊的力量威懾並控制相關海域,純粹就是各個擊破的風險——如果沒有聯合艦隊,哪怕將南方軍增加到100萬人都不夠用!

最後……打下這麽多地盤幹什麽用?單純為了版圖好看?財政不用管?經濟不用管?民眾也不用管?只為成就陛下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成就長官的赫赫威名?長官善戰之名已前無古人了,還待如何?”

最後一條聽得一幹中佐、大佐參謀瞠目結舌,心想不愧為“非國民”的松田將軍,敢這麽說也是獨一份了。不過奇怪的是長官一點都不生氣,難道長官也這麽想?

“打下這麽多土地,帝國軍人要想分享其中之利何其難也……海軍第二批軍功授田名單已經公布,陸軍連個條陳和規劃都沒有。”

一說起這個,參謀們都義憤填膺:“陸軍也太過分了!”

“不僅陸軍過分,財閥們更過分,長官剛剛說為體諒國家財政,主動將海軍軍費壓縮15%,財閥們就說要把節約下來的軍費彌補他們的損失,說海軍的軍功授田是搶了他們的東西,要補償。”

“胡說,每一寸土地都是陸海軍將士浴血奮戰奪下來的,關財閥們什麽事?就算是他們造一點物資、軍備,也是國民用稅收購買的,他們早就賺得盆滿缽滿,還有臉提補償?”

“發電報給小澤君,聯合艦隊主力可以回師了,戰利品清點回運……有關傷亡、軍功迅速統計,7月20日,第三批軍功授田人員名單必須公布,同時,第一批授田名單中已準備好的家庭可從本土啟運。”堀悌吉想了想又補充道,“用我個人名義發電報給南方軍,這次占領了所羅門群島、新喀裏多尼亞一線又牽制了一批陸軍兵力,如果大本營要抽調部隊回國,建議他們暫緩或放在最後一批,等所羅門群島交割完成後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