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最危險的男人(4)

“成功了!”

“元首萬歲!”

下午時分,看著十余架Ta-152保護著8架碩大無朋的Me-464出現在巴西北部貝倫航空基地外圍並陸續降低高度準備著陸時,所有德軍地勤都忍不住發出強烈的歡呼聲!

這是德軍第一次戰略空運嘗試,4架Me-464從佛得角航空基地起飛,一路長途跋涉近3500公裏抵達了貝倫,從機內燃油情況分析,至少還能再飛800公裏左右。

飛3000多公裏不算本事,但考慮到這批飛機高達415公裏/小時的巡航速度和最大596公裏/小時的速度及機艙內搭載的8噸多貨物,讓人依然感慨這完全是一個奇跡——現在連轟炸機的最快速度都超過戰前主流戰鬥機的速度了。

賦予Me-464無與倫比實力的當然得益於優秀的發動機,德國把最新定型的、高達2600匹馬力的DB-603N運用在飛機上,同時又部分優化了氣動外形與結構,使飛機擁有了更強性能,得益於目前推進的英德和解,Me-464還有款B改型使用從英國搞到的2400匹馬力格裏芬發動機,效果同樣不錯,與使用DB-603N的A改款可謂各有千秋;梅塞施密特公司技術人員還試驗了3000匹馬力、24缸液冷的英國軍刀發動機,發現這款發動機在中低空表現完全秒殺DB-603N和格裏芬,但對大型運輸機和轟炸機最需要的高空性能就表現一般,便推薦給其他型號使用。

Me-464遠程試飛成功標志著德國在飛機領域最後一塊短板——大飛機開始補上,霍夫曼並不是不知道大飛機的好處與用途,但因為德國國力有限,使戰爭期間不能在這個領域投入太多,雖然美洲轟炸機早已立項且兩個標段均有飛機研制成功,但產量一直很低,兩標段的4發重型飛機年產量只相當於美國6星期內生產的B-29數,也大大少於英國的蘭開斯特系列。

歐戰結束後,德國將原本高達5500架飛機的月產量砍到只剩3000架——要不是日本方面需求一直不小,施佩爾本想砍到2500架,空余2500架生產能力逐步轉成了大飛機訂單。

隨著新型大馬力發動機特別是英國發動機的湧入,各家航空公司都在對各自型號進行魔改,亨克爾公司將He-277魔改成了He-377和477,尤莫公司一口氣推出了Ju-490/590/690,連以戰鬥機為本業的福克-沃爾夫也不甘示弱,將原先的FW-200C升級為FW-2000/3000,不過眾廠商知道這些型號最多是5年內的短期需求,更激烈的競爭在長期需求——4發大型噴氣轟炸機。

現在的德國噴氣發動機性能一個月一個樣,型號種類繁多,整體呈現井噴趨勢,甚至可說德國在研的噴氣發動機超過了其他世界總和,如果考慮到德國走的是最正確的軸流式而其他各國還在離心式的泥坑裏苦苦掙紮的緣故,競爭空前激烈。

霍夫曼在訪英期間和艾德禮政府達成一致:如果英國正研發的4發重型噴氣轟炸機能通過德方預審並超過德國產品,德國同意今後將其采納為歐盟標準產品,反過來如果德國產品強於英國產品,英方會實現軍備采購一體化,這讓眾廠商既看到希望,又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挑戰——幹得好今後在全歐洲都有飯吃;幹不好連德國大本營的市場恐怕都會丟掉。

現在最直接感受到壓力的就是奔馳公司,原先讓他們抓緊轉產、研制新的DB-603不是很積極,能拖就拖、能熬就熬,等英德一和解,成堆的梅林、格裏芬、軍刀發動機開始漂洋過海“找飯吃”,眼看意大利、法國甚至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都在嘗試引進,而軍備部毫無幹涉之意(也不能幹涉,因為這是德國答應使用英國發動機和有關技術的先決條件),急得奔馳公司老板直跳腳,DB-603研發用了3年多,但從A型改進到N型僅僅用了14個月——驗證了霍夫曼的話,不給壓力就沒有動力。

大飛機的研制成功,不僅是德國航空力量的完整補充,更是霍夫曼“六位一體”超級炸彈發射載體的戰略威懾學說寫照:即便德國今後重心在於火箭,也不意味著飛機就不重要,Me-464完美符合霍夫曼提出的單顆5噸載荷、最大續航距離5000公裏的要求——這不僅能攜帶預期的超級炸彈,也能攜帶雲爆彈。雖然他知道Me-464是趕不上美國的B-36的,不過在他設計中,B-36跨大洲打擊的工作不需要飛機來幹,用V8火箭來完成才是王道。

作為一款大型飛機,Me-464不僅要能充當轟炸機,同時還能根據需求靈活變更為運輸機、遠程巡邏機、大型民航客機和加油機,現在基於Me-464平台改造元首專機的工作已在開展,能搞航空的就沒有笨蛋——元首專機搞好了,今後才能在民用航空市場分到一杯羹。

至於空中加油也是霍夫曼強調的發展方向——今後飛機將會越來越耗油,這一點軍方深以為然,當然空中加油機不一定非Me-464不可,更廉價且靈活的He-377等也可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