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天翻地覆的12月(6)

所謂內購關稅保留、外購關稅上繳是指霍夫曼開始玩歐盟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歐洲共同體,指包括歐洲各國本土——不含各國殖民地、海外領地、東俄等,對瑞士這樣的永久中立國,通過談判予以協調;

第二層是歐洲利益圈,指各國殖民地、海外領地與母國之間的緊急來往;

第三層是歐盟協作圈,指非洲、中東、南美、遠東等與歐盟關系良好,適合納入雙邊制度安排的經濟體系國家,也包括A國殖民地與B國的貿易往來。

這三個以歐盟為同心圓的經濟圈構建了新的貿易譜系,除去這三個層次自然就是圈外人士。

歐盟經濟圈根據三個層次實行差異化稅收體系:

第一層按比例征收的內部稅收由征收國自行保留;

第二層征收的關稅比例確定為8%,由征收國與歐盟按照3:1比例分潤,既體現了宗主國優待,又顯示了歐洲團結——比如意大利從利比亞進口貨物產生400萬裏拉關稅,則上繳100萬給歐盟;

第三層征收的關稅比例確定為15%,由征收國與歐盟按照1:1比例分潤——如德國從南美阿根廷進口貨物產生200萬馬克關稅,上繳100萬給歐盟。

上述三個層次以外的貿易關系,即從圈外國家進口貨物產生關稅不論多少,由征收國與歐盟按照1:3比例分潤,這條看似一視同仁,實際對美國殺傷力特別巨大。

表面上歐洲並不排斥從美國進口商品——只要你繳納平均25%的關稅就可正常貿易,問題是各國征繳的非歐關稅要上交75%給歐盟,並由後者統一支配,這樣進口國一下子就傻逼了:該國收到的海關稅(實際由該國消費者付出)白白為歐盟做了貢獻。除非是逼不得已的物資,否則肯定尋求圈內解決——在霍夫曼看來,這世界上還沒有只有美國能獨家生產的商品。

這就從制度上強化內部協作、互通有無並實現整體對美國關門的格局——德、意、英、法四大工業國顯然受益最多。

這種既不是發達工業國出口導向、也不是後發國家進口替代的經濟策略最終被概括為共同體產業協作,開創了新模式。

前兩條原則順利推進後,12月改革的第三條原則很快呼之欲出——建立歐盟共同財政。

現在石油有歐盟稅,關稅有歐盟分潤稅,施佩爾和財政專家們又把主意打到聯合航運稅收上,每人次、每噸貨物在歐洲範圍內實現聯運裏程附加收費,比例非常低,低到幾乎忽略不計,但架不住量大,一下子就獲得了超過石油稅十幾倍的收入。而這又是針對工業發達國、人口密集國征收的稅收,小國、窮國、人口稀少國又感覺不出來。

除航運稅外,歐盟金融稅、證券交易稅等涉及全歐經濟圈的稅收規則也在制定。

這一系列規矩制定後,英、法、意、俄幾個大國很快就懂德國的玩法:如將歐盟看做是一家大公司,德國就是控股股東,其他大國是重要股東,股東一方面給這個公司增加實力,另一方面又利用公司抱團後四面出擊撈取好處回來分紅,至於分紅原則自然是誰出力多、誰能力大誰多分。

歐盟有充實的財政基礎後,這組織便不會空心化——歐洲議會、歐洲央行、歐洲聯合部隊、歐洲聯合艦隊甚至歐洲法院便可以建立起來,歐盟並非淩駕於各國實體之上的主權組織,但卻把各國與他國之間關系處理上升到整個歐盟層次,脫離歐盟就意味著只能搞閉關鎖國。連歐洲面積最大的西俄都不敢這麽玩,其他國家就更不要想。

歐盟與國聯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玩虛假的國與國平等、國家不論大小都是一票這種原則——國聯不就是因為這種原則最後導致玩脫了麽?這個世界上,大國與小國、窮國與富國、強國與弱國的區別本來就存在,本來實力就不對等,非要強行捆綁在一起玩左翼的“人人平等”,自然要麽變成虛假、要麽變成幕後操縱,反倒是德國明確提出差異化投票權後,大家反而能理解並接受。

小國雖然政治上發言權少了,但經濟上受益不小,今後歐盟玩共同市場,小國的發展空間會很大;歐盟要組建統一的防務體系,小國就不必費心費力保持高昂的國防經費——用霍夫曼的話說,“難道波羅的海三國、東方各國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就能抵擋斯大林了?還不是要靠歐洲聯合力量?既然如此,他們幹脆就不要浪費經費在國防上了!”

於是歐盟協調的第四項改革也隨即呼之欲出:統一度量衡。以德、法、意為主導的大陸國家玩的是公制,以英國為代表的海洋國家玩的是英制,12月改革中重點就強調跨境流通要保持一致。經過艱難談判,今後在普通度量衡領域全歐統一采用公制,什麽英尺、英寸、碼就不見了,但在海上貿易術語中全盤采用英制——因為大英帝國玩這一套最熟練、最順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