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天翻地覆的12月(5)

用略高於實際市場價格鎖定OPF組織原油同時拒絕美國、東俄等有可能更便宜的能源供應,著眼於世界霸權的德國在經濟上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但在政治上占了極大便宜,這筆賬是人人都會算的。

不過其他歐洲各國利益無形中受到了部分損害,即便面上不說,心裏可能也有嘀咕,為擺平這件事,施佩爾和霍夫曼使出了渾身解數:

首先是擴大石油基金持有人覆蓋範圍。石油基金最開始只是德國和中東產油國共同組建的投資公司,自成立後多次擴股,一開始只包括德國頭面人物和骨幹企業,後來又根據霍夫曼的聲明擴大覆蓋範圍至德國軍官和持勛章者,第三批開始擴大到意大利、法國、英國等權貴階層,第四批擴充到歐洲軸心陣營的頂尖人物,最後才準備在適當時IPO公開上市。

換而言之,如果誰沒能在IPO之前搞到石油基金原始股份,說明他還不是頂級圈子裏的成員。

在擴張過程中,德國份額比例一路下跌,從最高時85%一直稀釋到50%左右,IPO後有可能進一步稀釋到45%,雖還保持對基金的絕對控制,但至少要接受制衡和與各國利益妥協。不過這種制衡和妥協也換來了其他各國諒解。

德國實際擁有的份額雖然降低了,總量卻擴大了幾十倍,當初跟霍夫曼領銜投下去的元帥、將軍、部長們手中的權益普遍翻了10-20倍,從幾十萬翻到幾百萬帝國馬克,從幾百萬帝國馬克翻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希特勒當初為讓將領們聽命於自己每年使用經費發放幾十萬津貼,霍夫曼現在將其改成了石油基金,不但拿起來更名正言順,而且還能夠在本人退休後代代流傳,不知道比津貼高明到哪裏去。

著眼於未來國家建設的霍夫曼在內部會議中多次指出,隨著德國在各個領域獲得勝利,腐敗現象有所滋生,要完全根絕是不可能的,希望高層人物能擺正位置,在伸手之前想一想值不值——一旦因為腐敗被抓捕,其擁有的石油基金份額和退休待遇也將被取消,這是完全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這種警告反復強調並讓希姆萊和鮑曼查處幾個典型後,大人物們收斂了許多,像以前經常喜歡拿別人禮物的裏賓特洛甫最近也變得十分嚴肅——給他配的部長級石油基金份額已相當於IPO後的9000萬帝國馬克,將來光分紅可能就超過90萬馬克/年,何苦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壞了規矩?

基於這樣的持有安排,用高於市場、鎖定對象的方式實現石油壟斷牟利,經濟利益有很大一塊為石油基金所享有,持有該基金的各國頭面人物都能分潤到,當然不便拼命反對,只要他們不出頭反對,其他人即便想反對也無從下手。

其次以使用者納稅的方式夯實了歐盟財政基礎。2馬克歐盟稅在銷售階段征收,征稅對象是出口國,但實際負擔者都是原油進口國(最終使用者),歐洲小國看得很清楚,他們消耗石油不多,要繳納稅收就少,越是用油大戶,越是需要繳更多稅。

而這些大戶裏德國顯而易見要排第一,幾乎等於英法用量總和,德國也成為為歐盟稅付錢最多的國家,只要大國們肯領頭付出,小國有什麽好反對的?

當然大國也不會吃虧,最終這批財政收入將用於歐盟運作(包括行政、立法、經濟、防務等多重事務),本質還是用在歐洲各國身上,在歐盟內擁有更多利益,需要更大空間的大國們當然便宜占得更多,這沒什麽好指摘的。

最後一項手段是原產地歐盟稅豁免。歐洲石油生產國如不將原油出口而用於本國內部消化,則不用繳納歐盟稅。對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等石油輸出國而言,他們自身工業、軍事中消耗的原油不必納稅。反過來,由於他們享有這樣的優惠條件,還可以吸引外部投資發展去該國發展石油密集型工業,這對他們而言十分有利。

本來為照顧各大國情緒,霍夫曼還給政策留了更大口子——今後歐洲各國如在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發現石油,可不受產能限制,自行消化,歐盟稅減半,唯一要求是出口時依然受OPF價格約束。

但這個口子被法國和英國堅決反對,在這兩個國家看來,現在德國擁有中東領地、巴庫油田份額、德屬西非的尼日利亞據說也有大量原油,意大利擁有不斷擴大的利比亞油田和傳說中的蘇丹石油產區,如把“原產地豁免規則”引入到殖民地,則兩國馬上減免了很多歐盟稅,甚至光豁免稅收不算,還額外獲得了工業產品競爭力。這是同為工業發達國家的英法所難以容忍的成本優勢。

對此霍夫曼予以理解和接受,順帶又把豁免原則縮緊一些——只限於歐盟成員國陸地產油,將來如有海上石油不能引用這條規則,萬一需要引用,必須使用大國一致的方式進行談判,英法為此點頭叫好,認為德國現在充當歐洲霸主,說話辦事間還是有那麽一點責任形象的,不是借著優勢地位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