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夏威夷(3)

當政客當到“準總統”,杜威的智慧、手段當然不缺,杜魯門突然宣布退選並任命自己為和談大使的行動很明顯指向一個方向——民主黨人試圖讓杜威充當背鍋俠並承擔和談後果,並進而引發民眾對共和黨的反感情緒。

對這種想法他心知肚明,哪怕再遲鈍、再天真,經歷過華萊士事件難道會意識不到杜魯門和民主黨人的甩鍋大法?也不是沒人和他建議過將鍋全甩回去——要不是你杜魯門當總統領導打仗打成這副爛攤子,用得著杜威出面求和麽?

但杜威不是頭腦簡單的沖動者,仔細考慮後他拒絕了這種看似直接致命的還擊,而選擇暫時隱忍:

一來,他要注重政治風度。杜魯門畢竟主動宣布退選且包攬了所有責任,如果還沒上台就肆意攻擊對手,那兩黨政治以後看都不用看,肯定急劇惡化;

二來,攻擊杜魯門沒有實質意義。杜魯門當總統不過短短幾個月,明顯是羅斯福選出最後來背鍋的,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明白杜魯門和戰爭失利的實質性關系不大,連杜魯門本人都不甩鍋,而是大大方方把責任全承擔下來,你攻擊對手有何用?難道進一步推到羅斯福這個死人身上去?

三來,打了敗仗,軍人肯定有責任,杜魯門把責任一攬,無形中給將軍們減輕了責任,如果杜威揪著過去不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上台馬上就意味著清算,自然會激起軍方同仇敵愾。

第三點理由,杜威也是這兩天才逐漸想明白的,最初他以為只是特納一個人的問題。

對特納其人,他在華萊士事件早就領教過,也詳細打聽過對方和金上將的關系,但始終覺得霧裏看花,看不明白金上將為什麽要重用特納。不過杜威要當好總統,收服軍心,就不能不對將領們加以整肅,特納很明顯是個大靶標——跳不跳都如此。

但從斯普魯恩斯的態度並結合其他人的表現來看,似乎時機還不成熟。

眼看杜威出任總統有望,有一堆原本騎墻人物迅速靠了過來,在特納公開炮轟杜威、引起輿論軒然大波後,圈內人的點撥讓杜威迅速明白海軍的道道:

正因為當初金上將將包括斯塔克、霍尼、理查德·愛德華茲(美國艦隊副總司令)、阿瑟·赫伯恩(海軍總務委員會主席)等和他基本同級別、同資歷的上將全部推開,他才能在海軍中大權獨攬,不但海軍上下唯金上將馬首是瞻,就是他在參聯會裏也一言九鼎,分量比馬歇爾和李海重得多,至於阿諾德那更排在後面。

當然金上將也有手腕,由於他能保證海軍利益,同時只圍著羅斯福轉,根本不顧及其他政客的看法,這種霸道手腕和作風讓所有海軍新生代中層圍繞在他身邊,像金梅爾這種軟綿綿的將領(珍珠港戰役後從上將降職為少將)在海軍中反而不太有人喜歡,哈爾西、斯普魯恩斯、米切爾、特納、休伊特、金凱德(已陣亡)、李(已陣亡)甚至包括英格索爾、英格拉姆、尼米茨等資歷更老的一批將領也算是他這個派系,就連金上將本人一直不喜歡、認為不吉利的弗萊徹,都千方百計向金上將靠攏,以金上將的認可為榮。

類似佛得角陸軍劫持這種事,年屆70的金上將不但在參聯會拍了桌子,還能直接操起椅子和馬歇爾打架,換其他將領(比如斯塔克等人)頂多是嘀咕幾句、抗議幾聲而不敢怎麽樣,就算前方打了敗仗,護短的金上將也會想辦法幫人開脫,這都是海軍上下一致擁戴金上將的根本原因。就連羅斯福最為信任的心腹李海上將在金上將面前也得退避三舍,不過李海很聰明,從不和他正面沖突,金上將也明白李海的分量,除海軍指揮和人事大權拿住以外,其他行政、外聯、禮儀權全交給李海去辦。

羅斯福死後,這種效忠轉移到杜魯門頭上,讓尼米茨接班本身就是金上將計劃中的一步,斯普魯恩斯和哈爾西更是金上將預定的兩洋艦隊司令官!至於特納,金上將比所有人都清楚對方善於作戰計劃制定,頂多就是指揮兩棲登陸作戰(所以佛得角讓他協助英格索爾),艦隊實際交戰他是不行的,所以佛得角戰後就再也不放特納下艦隊,哪怕換米切爾也不上特納。

提名斯普魯恩斯接替特納是杜威的一次投石問路,想看看這批海軍中生代是不是真如外界傳言一般,是鐵板一塊。對方的反應顯然讓他失望了——斯普魯恩斯的策略和特納的策略只有表達形式的區別,沒有表達內涵的區別,甚至對接手特納職務後第一件事就是替特納說話,這讓杜威心裏涼颼颼的。

原本杜威還想把海軍作戰部副部長霍尼加入參聯會核心圈,但他現在以親身經歷感受到自己的副手說得對——霍尼對這批艦隊將領一點威信也沒有,要鎮得住他們唯有尼米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