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軸心的進攻(27)

9月19日,以巴頓陣亡和谷地守軍投降為標志,這場前後持續2個多月,融陸、海、空等多兵種、多戰場、多維度交手於一體的大型戰役終於緩緩落下帷幕。因整場戰役基本發生在巴西境內而被稱為巴西戰役,或更精確地稱呼為“南大西洋-巴西戰役”。

整場戰役的始作俑者其實是巴西人,如果不是巴西當局派遣第一遠征師試圖一舉消滅德軍美洲派遣部隊和美洲共和國,戰役開端可能會截然不同,但巴西人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後就再也關不上了:巴西遠征軍覆滅、紹肯集群出擊、德軍克蘭克分艦隊策劃登陸與裏約政變等一連串事件將德美對抗推到白熱化程度,尼米茨的反擊、隆美爾大舉進攻及薩爾瓦多戰役則是其中最為高潮的部分。

實事求是地說,美軍雖然在整場戰役中呈現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但如當初在個別關鍵節點上發生不同變化,很難說德軍一定能笑到最後,最起碼不可能像目前贏得如此輕松。

第一個關鍵節點是德軍潛艇埋伏陣,飽和雷擊廢掉了尼米茨艦隊不少力量,使其最後只能勉強與克蘭克打出航母2:3的交換比,如沒有這場預設性埋伏,雙方戰果很可能是1:3,且TF48艦隊在海戰結束後依然能保有相當實力,甚至有可能搶在德軍主力艦隊抵達南美前先發起一場登陸戰役,這將平添不少變數;

第二個關鍵點是德軍艦載火箭攻擊,這次飽和攻擊重創了薩爾瓦多的空中實力,給守軍造成極大混亂,德軍主力艦隊掩護部隊在薩爾瓦多強行登陸成功。如果沒有火箭先發制人的飽和洗地,德軍奪取薩爾瓦多制海權和制空權絕沒有那麽容易——畢竟美陸航在該地實力不弱。

正因為兩個關鍵節點上德軍占了先手和優勢,使戰役越到後面越呈現勢如破竹的局面。

德國為此得到的經驗教訓是:XXI和XXIII型潛艇作用非凡,應大力建造,其他潛艇都徹底過時了;火箭航母是威懾性武器,但液體燃料現場灌裝太麻煩,亟待改成固體燃料提高效率並縮小體積,另外還希望火箭承載艦艇速度更快、防禦更強。

海軍現在腦筋很靈活,承擔發射任務的導彈航母還未返回,立馬牽頭設計以希佩爾級為藍本稍加放、全新的導彈巡洋艦:

該艦總體規劃標準排水量1.75萬噸,滿載排水量2.2萬噸,裝備12門128mm高平兩用火炮和其他中小口徑高射炮用於艦艇防空,主要攻擊武器為導彈:要求擁有6座4聯裝反艦、反地彈道導彈(共48枚),8座四聯裝巡航導彈(共64枚)、6座雙聯裝防空導彈(共48枚)。

並進一步提出升格為六位一體火箭打擊力量:水面艦艇、潛艇、重型轟炸機、地下發射井、公路機動發射、鐵路機動發射,暗示還準備讓導彈巡洋艦發射超級炸彈。

更瘋狂的設計師從霍夫曼提出的防空戰列艦中受到啟發,希望以日本大和級和H44型戰列艦為藍本,建造超級導彈戰列艦,代號H50型導彈戰列艦。

該艦排水量至少10萬噸,速度30節,續航1.5萬海裏,原則考慮常規動力(如超級動力成熟也可考慮使用),防空依然還是128mm、40mm高射炮+密集陣的組合,渾身上下卻林林總總有近800枚各類導彈(含備彈),希望一口氣建設4艘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超級火箭編隊,直接把敵人“炸回石器時代!”

霍夫曼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們在“邪路”上越走越遠,卻還不得不違心地表示贊同進行探索設計,甚至“忍痛”把“武庫艦”名頭都交了出去,包括鄧尼茨和施佩爾在內的一堆高層歡天喜地用上了這個名字,一堆火箭、造船專家和統帥部參謀奉承元首“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地”推進了全球戰爭學說,是“亞歷山大大帝以來最偉大的軍事家!功績遠超拿破侖皇帝!”

霍夫曼知道他們深怕自己在戰後大刀闊斧地削減海軍軍費,一定要找點事出來搞,好在圖紙歸圖紙、經費歸經費,這是兩回事。

至於美國從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和德軍基本相同,杜魯門在參聯會上拍了桌子:“大威力火箭和超靜音潛艇美利堅一定要有!沒這些東西,合眾國生存就無法保障,就談不上有影響、有作為的大國地位!”

至於這場戰役中巴頓某些過於激進的做法,如將小羅斯福集群靠前部署、薩爾瓦多不及時撤退而先去打反擊等做法加速了第5集團軍的崩潰,但即便在這方面應對得到,頂多是減少本方損失、給德軍找些麻煩而不可能扭轉乾坤。

最後戰果連德軍自己都覺得出乎意料。

整場戰役從紹肯參與巴西政變、登陸裏約熱內盧開始到巴頓集群最終投降,德軍一共斃、傷、俘美軍近15萬人,其中美國陸軍(主要是第五集團軍)13萬多,美國陸航7000余人,美國海軍近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