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軸心的進攻(19)

聽完松田千秋的介紹、結合德軍的戰況通報和冢原從前線發來的電報,眾人笑意盈盈:

第一,美國人也終於撐不住開始搞飛行速成班(丙飛)了;

第二,美軍航空兵規模雖大,質量卻很差,處處籠罩著悲觀主義氣氛——“出擊前都要求寫好遺書,與家人和親朋好友告別的郵件堆積如山……郵差每天傍晚來取一趟,但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發出去!”

第三,美國正陷入兩線消耗戰,半個月時間損失飛機逾5000架,至少損失一半機組。

“從德、美實踐來看,設置速成班很有必要,我軍丙飛算是走在世界前列,但丙飛科目訓練時間太短,建議從目前5個月延長至8個月以上,以便讓飛行員具有200-250小時飛行時間,擬設立初級-高級-實戰教練機三級訓練體系,實戰教練機由部分老舊機型充當:轟炸機用德國斯圖卡訓練,運輸機、魚雷機由Ju-52模擬,戰鬥機由颶風充當……”航空本部長長谷川喜一中將介紹道,“長官已同意撥付更多優秀飛行員轉任教官,同時保障有關訓練燃油。”

由於目前神風特攻並非日本主流,能充當飛行員的年輕人不少,飛機數目也大有增加,長谷川喜一的提議得到眾人高度認可。

“從第一階段戰事來看,我軍達到部分預定目標:即占領、鞏固中途島、聖誕島與威懾夏威夷;未達到殲滅、重創敵太平洋艦隊殘余力量的目標,因為該艦隊一直躲在夏威夷港內不肯露面;實現了原本未預料到的目標——消耗敵軍航空機組儲備,當然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了40萬噸船舶。”軍令部次長大西瀧治郎中將道,“長官意思很明確,一面繼續與美國人消耗,用更多油輪換美軍機組,打擊對手士氣;一面提高自身航空戰力,希望在提高丙飛水平的基礎上,將日美海軍航空兵力對比縮小到1:2左右。”

“現在關鍵是船舶制造和獲取能否支撐。”堀悌吉將目光投向海軍次官兼艦政本部長官井上成美大將。

“老實說,光靠自我建設是耗不起船舶的。”井上成美苦笑,“現有造艦能力在不考慮材料制約前提下,年生產能力約50萬噸軍艦噸位,如果只建設1萬噸以下中型軍艦(即不造戰列艦、航空母艦和重巡),可勉強提升到65萬噸。按照一噸軍艦噸位轉化為4噸民用船舶噸位計算,可轉化為200-250萬噸商船噸位,再加上一部分不制造軍艦的民間船廠噸位,全日本船舶制造能力頂多就是400萬噸。實際上由於鋼鐵產量制約,本官認為能完成75%已非常理想,我擔心丸新計劃都無法完成。”

《丸新計劃》高峰期要求每年8艘以上軸心級(20萬噸)、16艘護衛航母(16萬噸)、乙型驅逐艦(秋月改防空巡洋艦)12艘(4.2萬噸)、丁型驅逐艦(低成本護航驅逐艦)48艘(9.6萬噸),光這些軍艦噸位就將近50萬噸,再考慮特務艦、補給船等建設,確實難度很快,所以計劃要求是5年內在不耽誤破損軍艦維修和日常維護前提下,新完成189萬噸軍艦。

即便如此,井上成美現在的底氣比去年剛制定《丸新計劃》時足得多:一來堀悌吉大權獨攬,可保證資源配置;二來印度戰役結束、中國戰場陸續退出,日本可專注於太平洋問題解決;三來在德國的技術輸出和設備援助下,日本很多方面改善不少,如鋼產量就從700多萬噸上升至近900萬噸(與美國的對比終於從1:10變成了1:9);四來堀悌吉縱橫捭闔,以巴基斯坦、新幾內亞為代價從歐洲拿到不少好處,可有效充實海軍實力。

“本官以為,40萬噸換2000個機組的消耗要看結構。如全是軍艦,帝國萬萬不能承受——每年只新增50萬噸軍艦噸位,聯合艦隊存量不過200多萬噸,1萬多個機組就能將我們全耗完;如果全是商船(貨輪),則承受毫無困難,帝國每年新建240萬噸以上船舶即可換1.2萬個機組,另外還有800萬噸存量商船隊,全拉出去可換4萬個機組——我不相信美軍在消耗1.2萬個機組後還能剩4萬個機組。”井上成美看了看數據,“如按軍艦占4成、貨輪占6成的比例來衡量,每年新增噸位大約可消耗美軍8000個機組,勉強可行。”

眾人不由松了口氣:堀悌吉已額外準備了140艘/100萬噸油輪,光這一批就夠耗上美國人一陣的。

一直皺著眉頭的山本五十六問道:“這麽說,如果沒有大的局勢改變,噸位換機組暫時可行?”

“可行!”

堀悌吉滿意地點點頭:“雖暫時可行,但降低自身消耗、擴大敵軍損失的辦法還是要想,諸位還有什麽好主意。”

“下官有個建議,可減少部分油輪損失。”一直統籌運輸事務的栗田健男中將站起來發言。

“栗田君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