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軸心的進攻(18)

按照松田千秋的分析,七七事變前日美現役飛行員的比例大約是2500:1500,而包括現役和緊急動員後備役(指第一時間動員就能前來報道並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航飛行員是日本海航7倍(1萬+:1500),因為日本已在進行全面戰爭,軍隊規模不斷擴大,能征兆的後備役已都征兆了。

為滿足戰爭需求,擴大飛行員數量,日本海軍度預科練在1937年進行第一次擴招與改革,設立甲種預科練(簡稱甲飛)和乙種預科練(簡稱乙飛),甲飛招募對象是16-19周歲完成初中課程的畢業生,主要培養初級飛行軍官,需完成一年半基礎教育和一年飛行訓練;乙飛仍延續改革前做法,招收14-16歲的高小畢業生,需完成3年半基礎訓練和1年飛行訓練。1940年10月後,預科練第二次擴招,把原來操縱練習生制度(需完成5個月飛行訓練)並入其中,稱丙種預科練(簡稱丙飛)。在1943年初,為彌補前線戰損,海軍又在乙飛學員中征募志願者,按照丙飛標準進行速成訓練,成為乙種預科練(特),簡稱特乙飛。

通俗點的說法是:甲飛是培養飛行精英骨幹的(特別好的讀海軍兵學校,將來可成為中高級軍官);乙飛是從娃娃抓起的精英飛行員;丙飛是給以前沒機會讀甲飛,現在又過了讀乙飛年齡的大齡青年(實際就只有18歲)的速成班,特乙飛就是將乙飛中已培養了一半的半成品提前進行速成訓練後出爐。

從1937年到珍珠港事變前,日美都在擴大飛行員隊伍,雖然美國擴數量多,但日本基數少,增長更快,到1941年日美開戰前夕,日美海航飛行員數量從1:7的差距縮小到1:3。雖然美國數量多,但日本質量依然占有優勢。

隨著戰爭進入到第四年,戰前服役並幸存至今的雙方海航飛行員差距變成了2:3,而最精銳的艦載機飛行員美國據說只剩下不到50個(基本都在航校),日本將一部分轉入航校後還有近200人(注:所謂統計幸存率,是指可利用飛行員比例,受傷無法康復、被敵軍俘虜者均不計算在內,盡管人可能還活著)

“據此得出的結論是,戰前日美海軍飛行員數量差異到現在為止已基本拉平,在精英艦載機飛行員領域,我軍占有壓倒性優勢。”松田千秋解釋道,“當然美國艦載機飛行員幸存率之低不全是日本造成的,德國與英美大西洋艦隊連番血戰也打斷了美軍艦載機飛行員的脊梁。”

之所以開始數量差距之大而最後精英反差之大,完全是日本嚴苛的培養制度造成的。

以甲飛為例,日本海軍在1930年先是在全國展開統一考試,由海軍省統一出題,閉卷考試。應試者首先要在15分鐘內完成數學能力測試(題量為50題),之後要在20分鐘內完成閱讀和寫作能力測試(題量也是50題)。只有平均成績達到85分以上才能通過考試。

然後進行體檢、航空適應性測試,標準十分嚴格,包括身高不低於151厘米,體重不低於41公斤,胸圍不低於74厘米,裸眼視力1.2以上,肺活量2600毫升,雙手握力22公斤。之後航空適應性測試主要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備成為海航飛行員的潛質,考察科目包括平衡能力測試、記憶能力測試、抗眩暈測試等等。一項不合格就淘汰。

接著進行更細致的體檢和航空適應性測試,經過兩關的學生往橫須賀航空隊(後改為土浦航空隊)接受實地測試,一般為期3-4天,只有全部通過後才算預科練學員,5年後畢業還要通過重重關卡(中途無法完成的可根據自願轉職成地勤)。第一期預科全日本8000多人通過文化考試後參加選拔,最終成功畢業者79人,淘汰率99%(同期美國淘汰率不到30%)。

所以堀悌吉要給甲飛直接授予軍官頭銜,上上下下乃至伏見宮博恭王等人都沒什麽意見,以甲飛的能耐,哪怕去靠海軍兵學校也是可以入選的。

之所以壓得這麽緊,理由很簡單,日本沒錢!要培養飛行員不可能不摔飛機、不耗燃油,一架零式相當於20個大將一年的薪水,即便價格低廉的教練機也相當於十幾個中級軍官一年薪水,如果一年摔個幾百架,軍費窟窿怎麽補得上?

航空派和艦隊派爭執的焦點在於是否給乙飛授予軍官頭銜,因為理論上乙飛是從高小畢業生中選拔的,而且讀完也只相當於初中水平,離海軍兵學校那金光鋥亮的文憑還有好長一段路,但堀悌吉認為戰爭時期戰功第一、能力第一,文憑再高不能打仗一點用也沒有!當然,他是32期海兵首席,可理直氣壯地說文憑再高有屁用,其他人是不敢這麽直接說的——清華首名畢業的學霸敢公開說讀書無用,你連個三流大學也考不上的學渣也敢說讀書無用?

大權在手的堀悌吉最後拍板:有戰功且服役期限超過4年或已服役8年、表現中上的乙飛畢業生,直接對應資歷和功績授予少尉至大尉軍銜,有突出戰功者另敘(赤松貞明就屬於另敘範疇);服役2年以上,授預備軍官(準尉);丙飛畢業生服役滿1年且有立功表現,授預備軍官(準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