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D日(5)

海軍這次讓步是比較大的,連一半要求都不到。堀悌吉就怕關東軍陶醉於登島閃電戰的勝利,以為俄國人不過如此而要張羅著北上,那就麻煩了,北薩哈林有海軍在,俄國人不敢怎麽辦,其他戰線要打起來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在中途島、西海岸戰役緊鑼密鼓展開之際,他絕不想後院起火。所以寧可讓關東軍多分點也要綁住他們的手腳不讓亂來。

“我看可以接受,不過略微做些調整。”石原莞爾道,“關東軍50萬噸原油分解後的柴油、汽油和潤滑油都歸他們,但船用重油和其他產品他們用不了這麽多,給他們保留三分之一,其余交給大藏省,作為彌補列車炮特別經費的開支。”

會議最後一致通過。梅津美治郎對此很滿意,“土特產”還是有威力的:列車炮搞定了,石油也搞定了,還開了“石油換糧食”的政策口。

他躊躇滿志地傳下命令:“各部謹守防線,不得逾越,更不得首先開火,違令者一律就地槍決!”這道命令澆滅了不少馬鹿蠢蠢欲動的心火。

第二天,動作麻利的關東軍動用200多個車皮裝了1萬噸糧食交給蘇聯——確切地說是東俄。雖然都為軸心陣營,但日本怕過分刺激斯大林老爹,暫時還沒承認西俄,並正式提出“石油換糧食”的要求。

日本一直都有“石油換糧食”的想法,但當初石油蘇聯自己都不夠用,怎麽可能拿來交換?現在情況不一樣,只要不打仗,石油就有富余,哪怕在交給德方500萬噸石油也有一定富余。但糧食卻成了東俄最大的問題。

斯大林雖極度惱怒日本趁火打劫,但那天庫茨涅佐夫最後說的一番話打動了他:“斯大林同志,餓著肚子是沒法建設社會主義、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更沒法打仗的,今後我們的敵人是全方位的,要高度注重糧食問題。”

他給斯大林算了一筆賬,20萬噸糧食至少可解決40萬人一年的糧食問題,如果省著點用,50萬人也能對付過去,現在這種局面下這20萬噸完全是救命糧,而且除了日本,其他國家很難給東俄提供大筆糧食。

因為庫茨涅佐夫苦口婆心的規勸,甚至不惜發表一些“右派”言論,斯大林最後放棄了在遠東的報復想法,捏著鼻子同意了“租借”。既然租借都允了,那“石油換糧食”也不是大問題,雙方最後約定,在日本如數交付20萬噸糧食後就開始按4:1的比例推動石油換糧食,首批交易限額預定100萬噸石油。

最近這兩年由於紅軍不斷失利,斯大林一直指示加大烏拉爾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陸續探明了坎斯克-阿欽斯克煤田,甚至還發現了秋明油田的邊緣油井(主力位置尚未知曉),這才保證紅軍在丟掉巴庫、陸續丟掉伏爾加-烏拉爾油田(第二巴庫)後勉強還能維持1000多萬噸原油產量,煤炭產量也在穩步整固。

這個世界上只有霍夫曼知道東俄未來的潛力,只要斯大林老爹不折騰作死,不想著爭霸天下,東俄做一個三流強國(美德超一流,英、法、意、日算二流)還是有把握的,搞好了小日子不會比中東產油國差。

在他看來:東西俄對立一定要平衡,不能明顯出現一方實力弱於對方的情況,只要雙方局面都能不斷提升,短期內既沒有覆滅的危險也沒有合並的風險,這對德國是件大好事——太強盛的俄羅斯不符合德國利益,太虛弱的俄羅斯也不符合德國利益。

至於將來,他覺得自己管不了那麽多,那是第五代、第六代德國領導人需考慮的事,那會兒小科勒都要退休了……

正在遐想間,冷不防凱特爾進來匯報:“元首,好消息,好消息,那32門列車炮賣掉了,日本人全要!”

凱特爾滿面春風地走進元首辦公室,顯得十分高興。清理這堆貨色費了不少力氣,按總參謀部的設想,波蘭和蘇聯列車炮應該優先處理,因為他們壞了之後要找配件很麻煩,但德國自產和法國人的列車炮可以緩一緩,至少暫時還有一點用。1億馬克雖然不算多,但德國既然要逐步回收戰爭債券、穩定幣值並為歐元發行準備條件,當然是能弄一點是一點。

但霍夫曼看得更深遠,自言自語道:“看來日本北進的想法被遏制住了?”

“科爾還發電報來,堀悌吉又提出購買額外50萬噸C3航空燃油請求,並試探性地提出能否獲得火箭技術。”

霍夫曼沒直接說好或者不好,條件反射般地問道:“日本人有大動作?”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比歷史同期牛氣沖天,海軍話語權更高,對能源供應十分重視,整個保障體系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良與優化,甚至單獨抽出1名中將、2名少將分管這項工作。

比如滿洲地區的煤層頁巖油,日本一直沒有放棄過煉化嘗試,但由於技術不過關,提煉後的油料經常堵住軍艦鍋爐噴嘴,需要動用硫酸清洗並損失10%,以往軍方一直不肯同意,寧可出了故障再說,但在堀悌吉掌權後,10%的損失就扛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