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上)

4月10日,蔡茨勒緊趕慢趕終於回了柏林,此時對英倫三島空襲已進入第8天,距離最終行動時刻越來越近,不過打仗永遠不會按部就班來,剛抵達大本營指揮部他就得到了一個意外消息:昨天傍晚,配合行動的潛艇在格陵蘭島西南方遇到美軍航母編隊,粗略判斷有3-4艘航母,3-4艘戰列艦和一批輕型軍艦。美軍艦隊速度很快,潛艇既沒趕上追擊更談不上戰果。

該消息立即引起最高統帥部的高度關注,霍夫曼本人也十分重視。今天白天艦隊艦載偵察機搜索後未找到敵艦隊,海軍方面略微有些緊張,連帶陸軍也緊張起來。一天下來大西洋上偵察機不斷穿梭,彩雲改、大西洋督查四處翻飛,大有將北大西洋翻個底朝天的架勢。

霍夫曼對此倒很有信心,北大西洋雖大,但只要有心去找一定可以找到,今天找不到就是明天,明天找不到就是後天,橫豎不會偏離太久。英美艦隊又沒絕對優勢,碰上了打就是,有什麽好擔心?他更關注英美的政治動向與戰爭格局。

切斷英加航線、空襲英倫三島不僅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用意主要有三:第一,敲打英國內部強硬派,告訴他們不要以為目前隔海對峙的德國除破交就沒有其他辦法;第二,試探英美聯盟的牢固性——英美已分別有人與德方密談和平,霍夫曼不相信他們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小動作,想看看這對冤家目前是否已同床異夢;第三,驗證美國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並決定應對方針。

華萊士被替換這麽大的公開消息當然不可能被瞞住,不可避免在時隔許久後傳到德國,其他國社高層不懂華萊士和杜魯門的區別,霍夫曼卻看得很明白。哪怕他不知道華萊士有關中斷援英、援蘇的具體講話內容,只要結合約瑟夫·肯尼迪的談判過程和美國人事變化,他就能猜出美國立場的微妙之處——讓約瑟夫帶回去的和平條件為華盛頓拒絕了,主張對德強硬、繼續維持戰爭一派占了上風,所以仗還得打下去。至於杜魯門,霍夫曼比所有人都清楚他額頭上貼著碩大的“強硬派”標簽。

在這個大前提下,霍夫曼想看一看美國的決心到底有多大,或者說美國人口中的“抗爭到底”到底是什麽立場或界限。現在看來,英美這對歡喜冤家感情還沒到破裂的程度,美國人這麽快就派出援助艦隊說明心氣還是很高的——正如約瑟夫在談判中暗示的那樣,如德國不放棄日本,則美國不會放棄英國。

這尚在眾人意料之中,但日本局勢就有點出人意料。

科爾前不久發來消息通報了日本情況:第一是日方對二次西征態度曖昧,不像第一次時上趕著和德國溝通詢問能得到多少好處,反而開始強調自身困難,譬如軍艦不夠、印度局勢還未穩固等等,言下之意可能5月份都不能成行。第二是關於保護費。這一點日本人沒藏著不肯說,反而如實坦白並說明拿到的好處,還向德方通報了蘇聯獲得的物資數量與種類,希望德國體諒日方難處並予以諒解。

日本小家子氣是出了名的,這次拿到24船物資(30余萬噸)應該喜出望外,德方諒解不諒解日本都會這麽做,霍夫曼犯不著為區區一點物資和日本慪氣,那樣格局太小。

當初支持堀悌吉的很大用意就是希望他能切斷蘇聯外援通道,對方確實也履行了承諾,談判40%保護費的事霍夫曼同樣知情,他最初以為只是堀悌吉切斷援蘇航線後給蘇聯人一個借口而已。最高統帥部包括他本人在內都認為美國絕不肯吃這個啞巴虧,這條航線肯定斷了,萬萬沒想到美國居然咬牙照辦,這讓他對美國的強硬姿態有點刮目相看,還不好指責日本什麽——總不能日本放著40%過路費不收專門為德國打工吧?強行讓日本這麽辦也可以,但必須讓德國補償這40%?那就輪到德國難受了。

科爾匯報了自己的推測:日方可能在5月中下旬醞釀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風已吹起來了,具體去哪他並不清楚,但明白是以海軍為主導,他猜測是不是日本在為反攻南洋為奪取澳洲做準備,不過現在日方口風比較緊,只說有行動卻不說具體地點讓人感覺棘手。科爾認為該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日本為提高西征要價的故意之舉,如果站在這個立場上,他大概能解釋為什麽日本對二次西征熱切不高——兩個目標間肯定存在相互抵觸,他希望國內對此有心理準備。

聽到凱特爾在會上抱怨日本不守規矩,指責堀悌吉不夠賣力,霍夫曼就啞然失笑:國家與國家間都很務實,雙方不可能把自身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和方向托出,正如德國不可能告訴日方有關高加索戰役、對英空襲的真實目的,日方對德國保密下一步軍事行動也完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