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東線大餐(4)

得到肯定答復後的蔡茨勒終於比較放心地回了柏林,他還要去操心第二次不列顛之戰。他相信高加索的局面曼施坦因能維持好,雷神之錘集團軍即便不能全部完成換裝他認為也不要緊,一半力量都夠蘇聯人受了。老朋友施蒙特告訴過他,整個黨衛軍裝甲突擊集團軍涉及的坦克坦殲數量高達3500多輛,數字都超過3年前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軍擁有的坦克總數,而戰鬥力和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除耗資巨大和嚴重依賴後勤這兩個缺點,他找不出在軍事上的任何弱點。

蔡茨勒對此表示認同,而兩個缺點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麽大問題。耗資貴不貴關鍵要看結果,能打勝仗才是硬道理,造一堆三號倒是夠便宜,全被對面的IS-1和T-43/85吃掉怎麽辦?至於後勤嘛,只要會看地圖就明白,只要黑海這條運輸線不斷,再加上鐵路線,高加索一線是整個蘇德戰場後勤供應能力最強的地方,比起大片大片無人區的中央戰場,後勤保障不知道會好多少倍,或許這也是曼施坦因極力勸說元首把俄國人放進來打,而且又勸說把雷神之錘留在高加索的原因吧?

一想到這裏他就完全釋然了,對土耳其人的催促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厲聲呵斥對方無能:20萬大軍,又有裏海、高加索山兩道天然防線,還有德國空軍提供掩護,居然短短10天就全線崩潰。不但外高加索丟得幹幹凈凈,還讓人攻入本國領土——打到現在軸心各國還沒被盟軍占領過土地,土耳其是第一個,簡直是全軸心陣營的笑柄!以前都說意大利戰鬥力差,英國人譏笑美國人管對方叫“我們這邊的意大利人”,現在要換成“我們這邊的土耳其人”了。你看看人家伊朗人怎麽防禦的?俄國人打進去了麽?

聽些話時的土耳其人也滿是無奈,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垮的,仿佛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德軍明明答應2-3周就出兵援救本方,結果沒到2周本方已完全崩潰,要不是德國人動作夠快堵上了高加索山脈那幾個隘口,說不定一下子就被紅軍席卷。現在土耳其國內風聲鶴唳,全國兵力都往東北方向填,但所有人都沒有信心能擋得住俄國人。事實上也是如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如要進攻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安卡拉打不到,打個埃爾祖魯姆完全沒問題。可中亞集群有要務在身的,哪能夠在土耳其人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他只能哀求著德國人繼續幫忙,蔡茨勒表示這理所當然,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現在謹守防線,千萬不能再讓俄國人打進去了。另外,蔡茨勒臉不紅心不跳地表示,基於現有狀況,將來如果收復外高加索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由土耳其人獨自占領——否則出人出力的俄羅斯解放軍也有意見,當初承諾的外高加索民族獨立建國也有意見。土方對此頗為無奈,但局勢惡化如此,容不得他們討價還價,只能應承下來,打算等紅軍潰退時多搶些地盤。

不過,無論是蔡茨勒還是曼施坦因都沒想到,就在他們為元首的雷神之錘歡欣鼓舞時,斯大林同志也在為中亞特別方面軍的進展叫好,並咬緊牙關拿出了新裝備——4個最新裝備IS-2坦克的近衛坦克旅(每旅56輛)在其授意之下馳援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準備和德軍虎式重裝甲營好好較量一番。

在蘇聯國防力量設計體系中,1943年下半年是裝備思路重大調整的轉折點,原本蘇方一直追求數量優勢,強調用數量淹沒德軍,甚至不惜采取簡化工藝、降低設備完好率等方式來強行提升數量。但在丟掉巴庫油田、丟掉伏爾加河工業區、連續在春醒、城堡、夏日驚雷等戰役中失敗而損失大量裝備後,兵員枯竭、有戰鬥力技術部隊短缺、物資和原料匱乏、生產能力急劇縮減等因素都讓原來的數量海想法走入死胡同。

剩余資源已無法支持動輒每月2000多輛坦克的生產——既沒有足夠鋼鐵可供生產,也沒有足夠燃料可供使用。朱可夫當初估計的前景很快得到了印證,由於強調把一切石油都用於工業和軍隊,在1943年這個寒冷的冬季中,幾乎沒什麽燃油供應給民眾取暖,再加上本來就不充足的煤炭和糧食,最終導致人口大幅減少,減少的數量不是幾千幾萬,而是幾十萬!

冬天過去容易、資源短缺過去可不容易,殘酷的現實逼迫蘇方改弦易轍,開始追求起質量優勢。月坦克坦殲生產量從以前的2500多輛下降到不足1000輛,但性能大大提升。耗費資源的4發、2發轟炸機全部停止生產,集中精力生產單發戰鬥機。

在型號上,老邁的T-34/76逐步換成T-43/85,新銳的IS-1、IS-2坦克也開始生產出來。至於減少的裝甲戰能力,則強調提升普通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後者依仗的武器就是紅軍三件寶——莫洛托夫雞尾酒瓶、反坦克磁性手雷和蘇聯山寨版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