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歷史轉折中的羅斯福(6)

2月13日是約翰·肯尼迪最為輝煌的日子,他不但因越獄成功、光榮負傷和掩護同伴的突出貢獻而獲得了國會榮譽勛章(最高榮譽)、紫心勛章(戰傷勛章)等榮譽,還成功地在國會進行了主題演講。他的演講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博得了滿堂喝彩,再加上同魚雷艇上的士兵們用結結巴巴但身臨其境的語言描繪了長官帶領他們一路脫險的英明果斷及勇於掩護他人的光輝事跡,所有人都深受感動。參議院議長代表國會致謝:“謝謝你們,勇敢無畏的將士們,感謝你們為國家所做的一切!”

結合肯尼迪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所有人都將他視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更讓羅斯福和民主黨大佬高興的是,他的演講其實闡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受到委屈的軍人該不該報復國家和其他戰友?結論是不能!有委屈你可以回來說,報復戰友、與敵人勾結等都是行為卑劣、人格低下的行徑。這一下子就擊破了“陣前起義”的正當性,同時扭轉了調查委員會對特納存在的若有若無的偏見。

在後續召開的聽證會上,陸軍方面也承認2個師拿不下5-6千德軍確實有點丟人,再結合當初有馬歇爾簽名的“就地撤職、戴罪立功”字樣的決議档案,很容易就得出戰役失敗的真正問題在哪裏——正因為陸軍遲遲拿不下島上德軍最終造成全局被動。

鑒於陸軍副參謀長德弗斯中將、海軍大西洋艦隊司令官英格索爾上將已承擔了有關責任,再強行追究特納的責任不但與事無補也不符合“寬容”這個政治正確原則。基調一定,後續調查就容易多了,民主黨和參聯會方面都松了口氣。陸軍也借此甩鍋成功,將責任全扣在兩個師長上——他們將因“叛國罪”被缺席審判死刑。

民主黨高層認為約翰·肯尼迪今後最好的出路不是參軍,而是投身政治,建議他先從馬薩諸塞州眾議員幹起(相對來說眾議員更接地氣,對政治經驗要求也更低,符合肯尼迪不過27歲的年齡)。由於有老約瑟夫和羅斯福這層關系,包括漢尼根、理查德、杜魯門、麥肯錫(約瑟夫密友)等一批重量級人物悉數看好他並積極為他活動,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也在暗中幫助肯尼迪。

連續一周,美國三大報刊以頭版頭條、專欄采訪形式刊載了肯尼迪的光輝事跡,並把他在國會演講的最後一句總結成本年度最佳名言,甚至還提煉出來作為美國精神的象征廣為宣傳,他還成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所有輿論機器一起運轉沖淡了戰役失利的影響。

消息公開後幾天內,肯尼迪接受治療的醫院收到了數以千計的鮮花和各類禮物,以至於醫院要專門騰出一個病房安置,其戰友們自發執行了巡邏與警衛任務,這位單身的年輕人甚至還收到了全國各地寄來的、多達幾十萬份表達愛慕之情的信件。

由於他幫海軍洗刷了罪名,甚至幫陸軍減輕了責任,參聯會高層都親自來醫院探望他,雖然他們對軍界失去這個優秀的年輕人很惋惜,但充分理解肯尼迪家族從政的必要性,在海軍方面全力運作下,他很快就得到了因傷退役的證明。很多觀察家斷言,只要肯尼迪能積累一定的從政經驗同時不犯嚴重錯誤,20年內有極大可能當選總統——而他肯定是民主黨人!

2月18日,趁熱打鐵的杜魯門代表獨立調查委員會向國會遞交了特納問題審查報告,認為特納在這次戰役中“忠誠地履行了職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了最好……建議停止審查並官復原職”,該結論在國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這還不算完,行為狠辣的杜魯門提出建議,要求對亨利·華萊士進行審查,指責其犯有“破壞英美盟友關系”、“隨意泄露軍事機密”等多款不當行為。

華萊士向杜威求援,後者避之唯恐不及,共和黨方面也認為他失去了利用價值而將其拋棄,控制國會的民主黨上下切齒痛恨“背叛”的華萊士,在共和黨近乎放棄的局面下,同意了委員會的請求,開始對華萊士審查。

得知華萊士將接受審查的消息後,剛剛組建的進步黨中幾個議員聯合起來宣布受其蒙蔽並退黨,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既然調查說明參聯會不存在問題,那華萊士提出的保護費一節有“汙蔑軍人”嫌疑,他們不願與之“同流合汙”,成立不過一周的進步黨要員只剩下華萊士一個光杆司令,陷入眾叛親離的地步。

2月20日,獨立調查委員會正式啟動對華萊士的審查,他辭去副總統職務的請求也得到了通過。華萊士本人先行取保候審,其辦公室一切資料和有關公文封存盤查,所有與其關系密切的人物,包括司機、秘書、管家、私人醫生等都接到了配合調查的傳票。當天下午,走投無路的華萊士得知胡佛手下不但在其住宅周圍出沒,還向其朋友、同事、下屬乃至親戚搜集一切與他有關的黑材料,他打電話給熟悉的律師,沒一個律師敢接這案子,只是勸他忍耐;打電話給記者,記者告訴他目前的宣傳口徑是圍繞肯尼迪的名言進一步動員全體美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