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中亞攻防戰(4)

性格堅韌的朱可夫當然不是華西列夫斯基三言兩語就能勸得動的,否則他就不是朱可夫了。至於毅然決斷什麽的,華西列夫斯基已說過多次,朱可夫自己也說過多次,不過大家“毅然決斷”的內涵指向顯然不一樣,而且還沒法擺在桌面上出來明說。

最早在中央戰線伏爾加河流域失守前,朱可夫的斷然決斷是希望斯大林盡快推動媾和——以伏爾加河右岸為分界線,斯大林沒有答應,華西列夫斯基也表示無法接受,都還沒打直接就放棄左岸?但真到德軍持續進攻並打掉左岸後,讓對方接受右岸停戰已不可能了。

然後華西列夫斯基這時候提出毅然決斷要求議和,現在輪到朱可夫不幹了,他認為這樣子沒法議和,必須利用冬歇期給德軍一個下馬威,畢其功於一役,勝而求和。由於連續幾次美援抵達再加上後方情況經過整頓之後有所恢復,斯大林咬著牙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見,不但孤注一擲地從中央戰線抽調了將近100萬部隊,還把最精銳的幾個近衛坦克旅都交給了朱可夫。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和崔可夫兩個中將就是朱可夫特意挑選出來協同自己管理中亞特別方面軍的,在同意朱可夫破釜沉舟的進攻方案後,斯大林老爹為精幹的指揮人員煞費苦心,朱可夫掛帥當然是板上釘釘逃不了,但光朱可夫一個人管不住那麽100萬部隊,本來朱可夫還想讓巴格拉米揚協助自己,但斯大林對後者在前次戰役中的表現嗤之以鼻,拒絕了朱可夫的請求,而方面軍級別負責人除扼守要地無法動的大員外,似乎也沒有特別出彩之人。最終朱可夫反復權衡挑選兩人分別協助自己管理左右兩翼集群(相當於方面軍級別),斯大林對此倒是予以了高度認可。

兩人從年紀來看絕對是小字輩,崔可夫不到44歲,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甚至只有38歲——別說方面軍統帥大員,重要一點的集團軍統兵大員也很少見這個年紀。當然朱可夫也算年輕統帥,他現在還不滿50歲,與他交鋒過的同級別對手,包括曼施坦因、古德裏安、霍特、克萊斯特等人普遍都大8-15歲。

其他層面的將領也能看出來,溫克和崔可夫同年,也都是中將軍銜,當前者因突出表現剛剛破格提拔為主力師師長時,崔可夫連集團軍司令員都已當了好幾年。朱可夫雖然朋友同學一大堆,但沒什麽私人班底,更沒有幾個心腹愛將,他性格比較直接和固執——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幼稚,也沒什麽太多非分之想,所以斯大林對他比較放心,這兩個年輕人讓朱可夫帶著他也放心。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和崔可夫是新生代集團軍司令員一級中的悍將,一個擅長進攻,一個擅長防禦。歷史上,前者在1945年被斯大林親自挑選為統帥部接班人(將來接朱可夫的班),可惜運氣不好,在晉升元帥前5天被德軍炮彈炸死;後者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頑強固守,從15萬人守到200多人不動搖,堪稱一絕。雖然歷史進程已經改變,朱可夫本人遠不如霍夫曼知道兩人在歷史上的偌大聲名,但他還是從這兩年的戰役過程中發掘出了兩人:在對中央集團軍群發動進攻戰役中,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取得的戰果最好、損失最小,而崔可夫在頓河大河曲部及後續高加索戰役中表現最出色,斷後掩護避免了整個方面軍崩潰。

所以這次他把兩人都帶到了中亞,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負責指揮進攻集群包圍中亞集團軍,崔可夫負責指揮防禦集群對付有可能增援的德軍。兩人對這次戰役也十分用心,雖然斯大林沒給他們方面軍司令員的頭銜,但他們實際指揮的部隊已夠得上方面軍級別。他們相信:只要仗打好了,朱可夫同志再一推薦,上將乃至大將軍銜,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還不是唾手可得?

朱可夫先給他們看了這封信。看完後崔可夫沒多說什麽,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問了一句:“華西列夫斯基同志所說的毅然決斷是什麽意思?”

“這將是我們最後能獲得的最後一個冬歇期了,一旦過了4月,德軍就要恢復全面進攻,所以剩下的時間不多,必須盡快決斷,到底是繼續推進中亞戰役還是讓中亞特別方面軍回師中路。”

當著兩人的面,朱可夫將自己的策略原原本本講述了一遍,他稱之為分五步走:

第一步:冒險抽調中亞力量。華西列夫斯基對此堅決表示反對,但從事後來看,朱可夫的冒險是成功的,德軍並沒有因為中央戰場對手實力孱弱而狂飆突進,相反依然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速度雖然降低,但穩妥性提高了,戰線整體剛剛壓過伏爾加河右岸地區200-300公裏,只是華西列夫斯基想打反擊的希望落空了——第一步策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