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紐芬蘭(15)

眾人犯難了:長期占領紐芬蘭並不是理想選擇,元首確實走了一步好棋,可惜美國人偏不上鉤。而開戰第一天就損失了50多架飛機和斯特拉斯堡號被重創的消息讓眾人普遍有畏難情緒。

鄧尼茨和約德爾交換了一下眼神,勸道:“元首,倘若這策略不成,我們還是及早撤退吧。”

“還不到撤退的時候。”霍夫曼嘆了口氣,“如果沒這麽多繳獲,我可以幹脆利落宣布退兵,大不了另外尋找機會去尋求決戰,但羅斯福忽然塞給我這麽一大批物資,我有點卻之不恭……是拿呢還是不拿呢?”

達爾格斯當眾宣讀了艦隊發來的有關繳獲物資的通報:……通過查驗貨單、實地檢查等不完全統計,上述船隊中擁有謝爾曼坦克700余輛,最新式的P51戰鬥機、SBD俯沖轟炸機、TBF魚雷攻擊機等各類飛機整機和零配件1400余組,高等級航空燃油15萬噸,吉普車2700多輛,道奇等各類卡車1600余輛,包括長腳湯姆在內的各類型大中口徑火炮700余門,迫擊炮、輕重機槍近萬……其余還有包括鋼盔、軍靴、雨具、軍用口糧、斯帕姆肉罐頭等在內的各類物資和其他各類成品稀有金屬,初步預計價值25-30億美元,大概可全面裝備30-40萬人左右的集團軍——尚不包括這些船只本身的價值。

聽到25-30億美元的價值,所有人呼吸不禁急促起來,與美國人接觸得多了,大家都知道數字背後的意義:一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連船帶飛機和全部裝備加起來不到2億美元,25-30億美元等於一口氣拿下10余艘航母。如果僅是少數幾艘船,眾人肯定毫不猶豫地拋棄跑路,這麽一大筆物資要完全舍棄可就太可惜了。

“讓艦隊在紐芬蘭再吸引兩天火力,大不了拼著損失一些飛機和軍艦……”凱特爾表態道,“雖然被俘船只至少4天才能到亞速爾,但只要走上兩天,他們就可脫離美軍飛機轟炸範圍,然後艦隊可啟程回國,順便陸戰隊還可利用這段時間破壞紐芬蘭島上的設施和物資,這批船和上面的物資對我們很重要,有了他們,元首新年後增援馬島的行動會方便很多。另外不得不提醒諸位,利比亞石油工程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物資運送,今後運力會非常緊張。”

眾人都點頭稱是。經過大半年辛苦勘探,在元首指點之下,歐洲聯合勘探專家們終於在利比亞北部發現了大油田和高產油井,初步探明儲量在40億噸以上。

關於利比亞油田霍夫曼說過多次,眾人都將信將疑。意大利人起初也不相信利比亞有油田,後來又不相信有大油田,再加上中東油田產量在持續擴充,因此對開采不是很積極,墨索裏尼寄希望於德國人當冤大頭,意大利坐享其成。所以在談開采後的利益分配問題時,柏林就得到羅馬方面明確答復:德國人可以在利比亞全境內自由行動、自由勘探和投資,有關時限99年,意大利人不想出錢,但希望能分享有可能的收益。

霍夫曼授意施佩爾提供了兩個方案,第一種方案是油井開采成功後,每年向意大利提供200萬噸保底油,超過部分按意大利和德國28分成;第二種方案是意大利和德國固定按55分成。前提是完全由德國負責投資,但意大利承諾將來永不征稅,墨索裏尼咨詢過專家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因為專家告訴他,只有當原油年產量超過568萬噸後,第二個方案對意大利人才更合算,而現在世界上年產石油超過600萬噸的國家不到十個,羅馬尼亞擁有普洛耶什蒂這麽大的油田,一年產量也不過900萬噸,從概率上來說德國方案完全是在賭博。

現在這賭博明顯獲得了成功,專家們根據品位和地理條件,認為利比亞油田正式建成3年之後石油產量就可突破600萬噸,5年之後突破800萬噸,10年後可突破1000萬噸,而且這條款是適用利比亞全境的,意味著有很大機會擴充到更多產量。

沒有人會嫌石油多,為解決石油問題,德國不但向中東進軍,當初內部還對元首在某些態度感到奇怪——霍夫曼對土耳其占領巴庫態度曖昧,既不反對,又不去主動修復,現在終於明白伏筆原來在這裏。

至於為什麽凱特爾主動說起這件事,是因為利比亞油田和眾人利益息息相關:元首不止一次地告訴這些心腹手下,他要給他們尋找一條光明正大的發財之道,讓這群將軍和元帥們能過上體面生活,讓浴血奮戰的基層官兵將來有好的歸宿。大家一開始認為元首只是說說而已,但等到霍夫曼拋出“石油基金”計劃時,大家才明白元首是認真的。

根據霍夫曼的建議和安排:石油基金中一定的份額將由軍官們按照功績和軍銜、職務等級實現配給,所有股份不需現在掏錢購買,而是今後從軍餉和慰問金中扣除,然後由資本家們代為墊資去開采並逐步歸還。簡而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公司,各級官兵是幹股股東,由霍夫曼擔任董事長並引入風投,今後逐步擴大股份、引入戰略風投並加大投資並最終IPO上市,每個人手上股份會逐漸稀釋,價值卻會快速提升。霍夫曼認為原始股至少可獲得25-40倍的增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