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轉向(6)

陸海軍最高首腦都信誓旦旦地表達了必勝的信心,但對再也輸不起的羅斯福而言,考慮問題不能不更加慎重和全面一些,他問道:“陸軍大致什麽時候能做好準備?和戴高樂的人馬聯系了麽?”

“從明天開始,第6航空隊可隨時出動,陸續抵達進駐;至於其他地面部隊,如果船只齊備,先頭部隊3個師可在10月5日登船出發,其中2個師去圭亞那,1個師去巴西。第二批部隊我認為可在10月15日之前出發。他們將直接去巴西,但希望有海軍的嚴密保護。”馬歇爾認真想了想,“至於自由法國,他們總共就一個多連,也不指望他們打仗,等圭亞那舉行入城式時讓他們露臉就行。”

羅斯福追問道:“裝甲師中的M26坦克能齊備麽?”

虎式坦克給美軍的教訓和印象太過於深刻,以至於羅斯福現在居然以總統之尊,直接過問起師一級的裝備和編制情況來——這一幕總有點令人熟悉的感覺。

“可優先保證每個裝甲師裝備一個重坦克營,平均在58-64輛左右。”馬歇爾有些汗顏,但很耐心地解釋道,“我們希望在實踐中檢驗一下M26的作戰性能。”

羅斯福點點頭:“謹慎一點比較好,寧可把局勢考慮得復雜和艱巨些,小心無大錯。10月底之前全部12個師的部隊都應部署完畢,然後務必在聖誕節前夕展開對阿根廷總攻,爭取用1個月時間解決問題,5月上旬我希望能回頭繼續展開亞速爾戰役——這樣安排可以麽?”

馬歇爾和金上將互相對望了一眼,然後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總統還是很體諒人的,現在不過9月下旬,一口氣給了7個月——這時間都夠德軍掃平西歐了。而且還說動用陸軍總兵力12個師,即便金上將描繪的德軍增援1-2個師,這完全也是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在南美這個場子上6:1的優勢還幹不倒德國人,那這場戰爭徹底不用打了——畢竟美國人口只比德國多80%,工業和經濟實力什麽的頂多也就是2倍有余。

眾高層走光後,李海被羅斯福留了下來,雖然很多時候這位總統參謀長掌握不住軍隊,但畢竟是心腹,眼光也好,手段也好,還是一等一的人物。

“有幾個議員聯名給我寫了信,希望我能夠考慮和談這條出路。”李海以為總統單獨把自己留下來是要談談南美戰事的前景,沒想到居然是這樣一個題目,他十分詫異,臉上滿是震驚之色。

少傾,他試探性地問道:“這是他們的個人想法還是黨內某些派別的想法?”

“這些區別麽?”羅斯福反問道。

李海無奈地點點頭,承認總統言之有理——國會議員向來就是一定選區和利益階層的代表,絕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

這封信後來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9月來信”,由5名參議員、8名眾議員聯合署名且通過非正式渠道寫給羅斯福總統,信件列舉了好多條現狀,雖然不免有誇大其詞的內容,但好幾個方面的理由比較充分:

第一,人民的厭戰情緒正在滋生。珍珠港事變之後,僅僅2年不到時間,全美軍民傷亡已突破了100萬,陣亡人數超過50萬,再激昂的愛國熱情也被雪片般的陣亡通知書給砸醒了,特別是很多18、19歲的少年兵,人生之路尚未完全展開,他的家庭就在幾個月後接到陣亡消息或傷殘回國,造成非常大的社會震動,歐洲之聲廣播電台有關和談呼籲、俘虜名單和生活情況通報、黨衛軍亞美利加師成立等消息更沖擊著所有人的情緒;

第二,美國國力使用已逐漸接近巔峰狀態,但勝利希望依然渺茫。目前累計動員的總兵力已超過800萬人,所有物資資源獲取、生產、運輸都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1944財年原本軍費想控制在1000億以內,但議員們經審議,認為無論如何也不會少於1200億,最後不得不按羅斯福的建議將其定為1233億(有67億追加為本年開支),這數字幾乎等於美國戰前十年的軍費總和,甚至超過了戰前國民總收入。美國雖然比較富裕,物資和生產資料極大豐富,但每年1000多億也是個沉重負擔,更讓人絕望的是,即便付出了這麽大代價,美國依然沒法在戰場上取得優勢,更別說勝利。

第三,隨著戰爭進程推進,美國戰略領域的固有弱點暴露得越來越清晰。兩洋天塹原本是美國獨特的地緣優勢,但反過來,兩洋地理環境也制約了美國的力量投放途徑和效率。現在美國能打的陸軍總數超過了500萬,盡管不怎麽精銳,但裝備、補給、物資都是充足的,人力資源也不匱乏,假如與歐洲在陸地上接壤,把這500萬推到西線,陷入兩面作戰的德軍只有馬上崩潰一個結果——因為歐洲大陸上的西線德軍總兵力大約只有50萬出頭,但大西洋的存在讓美國只能把龐大的部隊憋在家裏,最多是5萬、10萬地把部隊輸送上去,這麽做除了給德軍送人頭,找不出第二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