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南亞之虎(2)

美軍對吉爾伯特群島的進攻進入第二天,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馬金島後,哈爾西將下一步進攻目標對準了塔拉瓦。

說是島嶼,其實塔拉瓦是一串珊瑚礁組成的環礁,整體呈現三角形,露出水面的小島約有20個。貝蒂歐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日軍防禦最堅固的島嶼,也是美軍攻擊的重點。

該島中部有一座飛機場,擁有跑道3條,主跑道長1200余米,是整個吉爾伯特群島唯一的轟炸機跑道。四周是寬為150米至400米的珊瑚礁島。一條500米長的椰木棧橋伸入礁湖,供艦船卸貨,仿佛是貝蒂歐的鳥腿。但在美軍航母編隊昨日的猛烈轟炸中,機場已完全癱瘓不能使用,島上的作戰飛機在昨天就已基本打光,剩余幾架被地面部隊保護起來,不再出去無謂送死,美軍占有絕對制空權。

在這面積僅為1.18平方公裏的珊瑚島上,日軍駐兵2500人,全是海軍陸戰隊,司令官是柴崎惠次海軍少將,另還有一個工兵營和近千名朝鮮勞工,島上總人數達到4500人。出於吉爾伯特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絕對國防圈的重要性,柴崎上島後一直在修建工事,到目前為止,整體工事修築還沒達到他所期待的水平,但大體輪廓已完全形成了。

外圍淺水礁盤上,日軍設置了大量的混凝土三角錐、切瑚堆、鐵刺網和椰木柵,並配合大量火炮和步兵武器,以阻擊登陸舟艇。大批半地下式碉堡上面覆蓋著厚厚的椰木、鋼板和珊瑚沙,足以抵禦大口徑艦炮的轟擊。島上共有11處岸炮陣地,均系混凝土鋼板建築,裏面裝備了海軍通用的8英寸艦炮。海灘地帶還有25門野炮,全設在堅固火力點中。

在島嶼縱深,工兵們陸續修建了極其復雜的防空洞體系,戰壕和溝壑縱橫交錯,在地下構築起了交通網,柴崎本人的指揮部設在用鋼板和一米厚混凝土當圍墻的巨型碉堡中,他曾對部下誇下海口:“塔拉瓦工程修建完畢之日將固若金湯,哪怕100萬美軍前來進攻也拿不下!”

與歷史相比,塔拉瓦守軍增添了幾個變數,第一,日軍擁有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批量生產的多型號鐵拳和一共10枚神風;第二,島嶼工事並未全部完工,但柴崎本人對遭遇進攻是有預期的。

更大的變數是美軍自己,太平洋艦隊的進攻實力遠不如歷史同期強大:歷史上美軍太平洋艦隊傾巢出動,總共動員了9艘戰列艦,14艘巡洋艦、14艘護航航母和5艘正規航母,還有數不清的運輸船只和保障船,但由於南太平洋戰役、印度洋戰役和巴拿馬戰役的嚴重損失,美軍這次投入進攻的艦隊力量只有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6艘護航航母和2艘正規航母(艦隊航母、輕型航母各一艘)。

不過尼米茲、哈爾西和霍蘭德·史密斯還是對“電擊”戰役充滿信心:情報顯示聯合艦隊主力尚在錫蘭,哪怕收到告警電報立即趕來,至少也要15天,整支太平洋艦隊可全身心投入好好打一仗。對島上駐軍的數量雖無法掌握準確情報,但從島嶼面積與馬金島上毫無抵抗的情況來看,他們認為駐島日軍充其量在1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2000人,而第5兩棲軍為這次戰役準備投入兩個師。

尼米茲對作戰的期望是:以獅子搏兔用全力的姿態展開進攻,五天內拿下島嶼,第二個五天恢復島嶼機場和其他防禦設施並派兵駐守,然後視情況決定後續應戰。聯合艦隊如派來偏師支援,爭取吃掉他;如果來了主力,那就使勁周旋;如果不來,那就更好,有吉爾伯特作為跳板,下一步打馬紹爾群島便有利多了。

由於日軍突然發動錫蘭戰役,時間緊迫之下對塔拉瓦的全面偵察不能盡善盡美,只能通過空軍,細致和嚴密程度不足,該島大部分要害在地下,光從空中看不出太多異常,這也是美軍判斷只有千余守軍的原因所在。

太平洋艦隊上下都很樂觀,但謹慎的尼米茨依然命令哈爾西帶上全部主力,同時又命令利維少將調集足夠數量的供應艦、修理船、拖船、掃雷艇、駁船、彈藥船和9艘油船組成後勤船隊,上面攜帶的食品、藥品、各種彈藥、登陸機械、通訊器材和燃料可支撐太平洋艦隊連續高強度作戰一個月。即便這樣,他還不放心,又讓人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西海岸準備後續作戰物資。

除前線作戰部隊外,尼米茨還調用了部署在圖瓦盧的富納富提島和坎通島基地上的陸航第7航空隊遠程轟炸機,總計100余架B-24轟炸機、24架卡特琳娜水上飛機越過1500公裏距離去轟炸塔拉瓦,以破壞日軍工事、殺傷人員,實施前期火力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