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你懂的

“這樣安排是穩妥的,但只憑4個陸戰旅……”山下奉文有些擔心,“會不會兵力不足?”

“不是4個,2個旅夠了!”舍爾信心十足地豎起2個手指,“另外2個留守錫蘭,貴軍如尚未準備完畢,再派1-2個大隊一起參與吧,上次陸戰隊也出動了類似兵力。”

“1-2個大隊?”鈴木宗作聽完後大驚失色,“這樣加起來才萬余兵力,對一場大型登陸戰役來說是不是過於單薄?”

“英印軍官兵戰鬥力沒這麽強,進攻錫蘭島只用了6000人就擊潰敵軍5萬。人數越多,對登陸的指揮和協調就越困難,牽制的海軍船只也越多。”舍爾耐心解釋道,“這並非輕敵,而是充分總結了上次作戰的經驗,並充分考慮了當前敵情。”

從空中偵查的情況並結合錫蘭島上被俘英印軍官兵的交代和指揮部裏搜羅到的文件、資料、地圖等,舍爾等人大致弄清楚了印度兵力分布:西北部是威爾遜上將的第10集團軍,重點是防禦伊朗一線,人數大概7-8萬;東北部是印度駐軍主力所在,不但有埃爾文中將的第14集團軍,還有中國駐印軍、美國陸軍航空隊等,總兵力將近30萬,與他們對峙的主要是日軍緬甸方面軍4個師團;南部是吉法德中將的第11集團軍,他把一半兵力部署在錫蘭島上,該島也是11集團軍的司令部所在,另一半兵力留在印度南部。

吉法德的本來安排兩部分兵力互為犄角、互相支援,沒想到錫蘭戰役一打,在聯合艦隊壓倒性的海空力量面前,印度南部兵力根本無法支援錫蘭島,若不是他本人正好在印度南部視察有關戰備情況,只怕也在島上束手就擒。

相對東北部而言,南部不但兵力較少,軍隊素質與實力也無法相提並論,但南部重要城市較少,第11集團軍剩余的5-6萬人分布在寥寥無幾的大城市和港口地區周圍,這才是舍爾決定用2個旅登陸的主因,如果敵軍再少一些,他只打算用1個旅——固守錫蘭島才是目前重中之重。

“也不排除英國方面在錫蘭登陸戰後派空軍和其他部隊增援南部之敵,但這種增援不會很多,能增加1-2萬兵力已不得了,如果給他們足夠時間,敵軍倒很可能得到充分支援,也會加大我們登陸的難度。”

山下奉文點點頭:“我完全理解海軍的難處,早些登陸也好,可以盡快展開,舍爾將軍打算選哪裏登陸?”

舍爾方案是去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登陸(現名金奈,為印度第四大城市),至於其他兵力則和錫蘭島一樣,等拿下港口控制權後再轉移。

山下奉文此時已完全進入角色,沉吟半天後道:“貴軍如有信心,我完全同意上述作戰方案,印度軍就出2個大隊跟隨貴軍去體驗下不一樣的兩棲登陸戰術——我們出一個戰車大隊、一個步兵大隊。”

科爾笑道:“如此甚好,我們先在馬德拉斯登陸並站穩腳跟,然後過幾個月等聯合艦隊抽出空來還可以再來一次登陸戰役。”

“讓我猜猜看,是不是去維沙卡帕特南登陸?”山下奉文在地圖上掃視一眼後,提出了一個觀點。

“沒錯,您和我想得完全一樣,那是一個難得的深水良港,離加爾各答只有600公裏,可有效威懾印度東北部。如果占領這裏再往南打,印度次大陸差不多一半就得到控制。”

“往南打?我以為會往北去打。”鈴木宗作略感詫異。

“往北離加爾各答和印度核心地帶更近,但我們還有不一樣的訴求……”說到這裏,舍爾居然不好意思起來。

“大本營希望盡快打開局面,這樣才有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地盤和更強的實力投入後續戰爭,也能對方方面面有所交代,特別是能平息那些從中國撤軍部隊的怨氣。”草鹿任一想了想又補充一句,“其他特殊使命也很重要,錢德拉·鮑斯很快會來錫蘭,其中的重要意義,你懂的……”

他雖然沒說透,但山下奉文完全聽懂了:海軍的意思就是趕緊讓陸軍把黃金弄到位,然後讓聯合艦隊拉去德國還債,再換回一堆裝備,由錢德拉·鮑斯組成的印度政府會借此發起“印度獨立”,在政治上根本動搖英屬印度的殖民體系,形成良性循環。

山下奉文和其他派遣軍高層以前還對這思路感到匪夷所思,親眼目睹堆積如山的物資和裝備後,這種一夜暴富的沖擊力實在太大,想法立即發生變化,一個個深表贊同,連連點頭。

確定登陸戰役的戰略方針後,堀悌吉安排三川和角田兩人率印度洋派遣艦隊配合陸軍,由三川軍一擔任艦隊指揮官,為協調方便,山下奉文爽快地把指揮權讓給了舍爾,表示這次戰役由德方全權指揮,本方部隊服從一切安排,只觀摩、不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