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印度攻略(5)

按石原莞爾的說法,他不看好牟田口廉也的進攻策略,太冒險、太激進,完全是魯莽——如果放在剛開戰時的菲律賓,一口氣猛打猛沖之下說不定還能活捉麥克阿瑟,但現在中印緬三國戰線基本穩定,各方勢力犬牙交錯、牽一發而動全身,冒險完全得不償失,差不多是必敗結局;同時他又認為自己的老朋友板垣征四郎肯定比牟田口廉也要強,如果換他來指揮,戰事多半會打成消耗戰並持續僵持,這對補給線超過5000公裏、聯合艦隊主力又不在的日本來說完全是個災難。

“換本間雅晴上去豈不是還沒打就輸了?”

“他不會輸……”石原莞爾微笑道,“進攻他不行,防禦戰都打不贏真可以直接去切腹了。”

東久邇宮稔彥王馬上跟著大笑起來,一瞬間就明白了石原莞爾的用意:他其實反對進攻,但不能直接告訴緬甸軍,那樣對士氣損傷太大,換本間雅晴上去,依照這家夥的個性肯定扯開喉嚨索要補給、增援、裝備,這些沒到位前他不會進攻,事情就大有回旋余地——這也是日本特色的處理方法。緬甸軍真要是補給到位想發動進攻,石原莞爾肯定又會換人。

眾人將信將疑地看著緬甸軍的表現,議論逐漸被壓下去,等堀悌吉有關印度攻略調整的電報一到,本間雅晴的任命和緬甸方向采取守勢的決斷一下子就變得非常關鍵——第15軍牽制了整個印度第14集團軍、中國駐印軍和美國陸航足足25萬以上的兵力,印度南部一片空虛,客觀上為突襲錫蘭創造了良機。

“你早就和海軍溝通好了,是吧?”事後所有人都稱贊東久邇宮稔彥王決斷英明、用人不疑,弄得他也有些飄飄然,不過他知道這完全是自己完全把寶壓在“石原之智”上的慣性使然,第二天簽發完有關同意印度派遣軍進攻的文件後,他忍不住問石原莞爾。

“沒有,沒有……殿下,這是誤打誤撞。”

東久邇宮稔彥王卻不信,搖頭道:“昨天的事我聽說了,和海軍搞好關系其實也沒什麽,山本大將蠻有意思,為人也大方;堀悌吉更不錯,不聲不響弄來2萬多德國兵幫忙打仗,還不用我們出錢,就是某些人實在討厭了些……”

至於某些人是誰,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身為皇族的東久邇宮稔彥王不便直接攻擊同樣身為皇族的伏見宮博恭王。

5月24日淩晨時分,龐大的聯合艦隊主力除栗田健男帶著護航軍艦在馬爾代夫留守外,其余艦只傾巢出動,已行駛到準備發起進攻的位置。300公裏外,機動艦隊陸續開始放飛戰機,安裝了德國最新彈射器的瑞鶴號速度最快,一架又一架He-218俯沖轟炸機和Ju-98攻擊機騰空而起,其余飛機也在有條不紊地陸續起飛。

得到意大利海軍的博爾紮諾號輕型航母後,機動艦隊又恢復到5艘航母的建制,不過卻從原先的2大1中2小變成了2大3小,機群整體規模略有下降,但飛行員數目比巴拿馬戰役結束後多了不少——那批在索科特拉島接受培訓的新嫩海航飛行員在魔鬼訓練下終於成軍加入編隊,而編隊中參加過珍珠港戰役的老兵打到現在還剩將近40%。鑒於有經驗飛行員的減少,堀悌吉和冢原二四三已下定決心,這次是這批精英飛行員最後的戰鬥,返回本土後將要把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抽調出來用於培訓後備飛行員。

由於時間較緊再加不敢打草驚蛇,水偵只對重點位置進行了浮光掠影般的勘察,對敵情掌握不太清楚,隱約判斷錫蘭守軍人數在3-4萬左右,重點分布在科倫坡為核心的西海岸和以亭可馬裏為核心的東海岸。對照片研究半天後,德國海軍陸戰隊印度戰鬥群指揮官西奧多·舍爾中將提出一個大膽的作戰設想:避開敵軍防禦相對完善的港口地帶,直接在距離港口40多公裏外的灘頭登陸。

由於聯合艦隊掌握著絕對制海權,在哪登陸並不是太大問題,難就難在登陸後怎麽辦。該計劃的好處是最大限度避免了敵軍沿線防禦的阻攔,同時又不至於在火力壓制時破壞港口設施——這些設施對後續作戰大有用處。

草鹿任一認為這麽做固然減少了登陸的困難,但也給了敵人從容的時間進行部隊調度與集結,上岸後容易打成膠著。

“你們看清楚了麽?預定登陸地帶有防禦工事或類似龍牙一樣的反坦克障礙麽?”舍爾問道。

幾個水偵觀察員都搖頭。

“那就是它了!”

為避免反復爭奪灘頭陣地,他最終決定采取更為大膽的打法——兵分兩路,同時進攻,在科倫坡和亭可馬裏分頭登陸,上岸後進行包抄攻擊,讓英國守軍不能相互呼應。

好幾個將領為德國人捏了一把汗:德國海軍陸戰旅雖有4個,但總兵力只有2.4萬出頭,而且各登陸場面積都不大,第一波次登陸最多只能上一個裝甲營和一個裝甲擲彈兵營,必須控制穩固的灘頭陣地後才可能把炮兵也拉上去。即便英國人按3-4萬的保守數字估計,上岸後的德國陸戰隊要用3000-4000人投入首輪進攻並擋住十倍於己的英軍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