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印度攻略(4)

實際上,美國對英國保衛印度的想法了解得並不清楚,英國其實對保衛印度投入了很大熱情和努力。

在亨利·梅特蘭·威爾遜上將率從伊朗敗退的第10集團軍殘部退入印度後,英國方面迅速對印度兵力進行了重整,整體分南、東、西北3個集團軍:

擔任主力、長期部署在印、緬一線的東部集團軍改組為第14集團軍,由歐文中將擔任司令官,轄第15軍(第5、7印度師、第81西非師)、第4軍(第17、20、23、26印度步兵師和第254印度坦克旅)、第33軍(第2英、第36印度步兵師),總兵力超過20萬人;

第10集團軍與原G該地部隊結合後仍稱第10集團軍,不過該集團軍實力較弱,名義編制一共6個師,其中3個從伊朗戰場敗退的部隊經補充後滿員率仍然不到70%;

南部主力又稱12集團軍,由設在錫蘭的陸軍司令部統一指揮,原本要與第14集團軍一起編組為第11集團軍群,但日本截斷印度洋對外聯系後,英國意識到錫蘭地位的重要,將該集團軍單獨設立,除印度南部的第3印度師、第2非洲師外,錫蘭島上的兵力主要包括第19、25印度師、第50坦克旅和第99印度步兵旅。

總體而言,在印度的英國地面部隊一共包括17個師級番號,8個旅級番號,然後加上皇家空軍駐印部隊、中國駐印軍、美國駐印陸軍航空隊等,總兵力已超過40萬。

原本英國在印度還駐有東方艦隊,但在第一次錫蘭海戰被南雲指揮機動艦隊蹂躪了一番,後又被堀悌吉在印度洋戰役中打得近乎全軍覆滅,皇家海軍現在除2艘輔助巡洋艦,4艘驅逐艦和10幾艘近海巡邏炮艇或補給船外,幾乎沒什麽實力,只有在孟買、加爾各答、科倫坡、亭可馬裏等主要港口還有一些岸防、防空、陸戰部隊,所有歸海軍指揮的人員拼湊起來大概還有1萬多人。

在這些部隊中,純粹英國部隊差不多12萬,印度部隊25萬(由英國人擔任軍官)。但25萬英印軍的戰鬥力水平不可一概而論,有幾個是純粹錫克人、廓爾咯人組成的部隊,總兵力大約在2萬左右,戰鬥力極強,甚至比純粹英國部隊都強,其余20多萬印度部隊就不值得一提了,但比緬甸人昂山臨時組建的緬甸獨立軍和暹羅的皇家陸軍,水平依然要高一點。

駐印部隊的裝備數量也不少,有各類型坦克500多輛,飛機400余架,但均以老舊型號為主。以坦克為例,大部分是英國本土產的十字軍和瓦倫丁,還有美國早期援助的格蘭特將軍,只有不到100輛是較新式的謝爾曼,新出產的丘吉爾和螢火蟲坦克都與印度軍無緣;飛機大部分也是老型號,戰鬥機基本都是颶風,只有40余架噴火,還不是最新的噴火14,只是噴火8。

自第10集團軍敗退印度到馬達加斯加島被德軍占領這段時間內,英國通過南非向印度運送過去不少軍需、裝備和人員,但規模遠遠不能與以前掌握制海權時相比,大多數時候是以1-2條商船偷偷摸摸運送的形式展開,放在美國人眼裏就是無所作為。

小規模的偷運其實效果不算差,從中東退下來的第10集團軍就是靠這樣的努力才勉強恢復了元氣。皇家海軍對形勢判斷很準確,聯合艦隊雖然發表聲明封鎖北印度洋,但實際上艦隊主力一直在參與作戰,根本不可能真正封鎖如此大的一片海洋,大型船隊說不定會有損失,小規模運輸完全不用怕。

到後來發現聯合艦隊主力投入北美、巴拿馬作戰後,對印度洋的控制更趨弱,除靠近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的阿拉伯海占據絕對優勢外,其余根本就無力監控,印度與南非之間的人員和商品往來依然維持了中等規模的格局,只是航線要繞個大圈,不能再貼著東非沿海走,必須繞道馬達加斯加島外圍。直到5月份該島失守後,這條通道才最終斷絕,但印度東海岸與澳大利亞間的物資往來依然在持續,撥給駝峰航線的物資主要也從澳大利亞轉運而來。

美國方面對印度人最大的不滿在於其混亂的整體思路與軍事邏輯:由蒙巴頓擔任總司令的東南亞戰區除表面接受中印緬戰區管理外,其他決策一概不通過中印緬戰區。英國不但沒有向盟軍報告整體防禦印度的思路,也不說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與打算,更不願意將部隊全部納入中印緬戰區統一管理。

以至於在印度這塊土地上,英軍、美軍、中國駐印軍均各行其是,無法統一指揮,惹得史迪威經常大動肝火,在他看來,英國人比中國人還不好打交道。這種抱怨與“混亂”傳到羅斯福耳朵裏,就使他誤以為丘吉爾不想保衛印度。

實際上英國人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們將印度視為自己的禁臠,根本不想在印度受到明顯威脅前讓美國人插手,駐印軍也好、美國航空隊也好,都是當初日本在緬甸發動攻勢時手忙腳亂的臨時部署,按照英國的想法,一旦緬甸戰事告一段落,印度沒有特別重大威脅時,這些部隊都應清理出去。